體重與體脂肪的意義

用量化的數據守護健康

一般大眾都有定時量體重的習慣,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的概念也深植人心;但是,你知道體脂率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嗎?

身體質量指數 v.s 體脂率
只看身高與體重的關係是不夠的

BMI的檢測方式較為基礎,以體重(單位為公斤)除以身高的平方(單位為公尺)的方式計算,對於人口健康程度的調查,能概略看出一個雛形,廣泛用於大眾健康研究的探討。

不過,對於個體化訓練的運動員來說,運動的項目會影響肌肉量的多寡,進而影響到數值的準確性;以自行車為例,擅長登山的爬坡選手身材瘦削,以BMI值計算,甚至達到過瘦的標準,廖歆迪反問:「難道他們就不健康嗎?」




晨起量測體脂肪
早餐前是最佳時間點

正因身體質量指數不夠全面,體脂率的概念,在訓練當中能做為車手的參考,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廖歆迪表示,由於體脂計的檢測是利用生物電阻的方式,建議大家選在每天晨起上完廁所後站上體脂計,此時體內水分與腸道的消化狀態較為接近,對於長時間的觀察,選在這個時間點量測體脂率,會更有參考價值。

小知識:運動後,身體產生脫水的現象,這會改變電阻的特性,如果選在此時進行體脂肪檢測,容易因誤差讓數值不盡準確。

「需要」不等於「想要」
追求體脂率的同時,是否也損耗了運動表現?

依照年齡、性別,判別體脂率的方式也略有不同;廖歆迪觀察,運動員多半會落在10~15%之間,追求魔鬼筋肉身材的演員,有專屬團隊為他們安排飲食與訓練,一般民眾土法煉鋼,恐怕會造成肌肉量降低,或內分泌機能失調、情緒障礙等風險,對身體無益。

對一般民眾來說,30歲以下男性,理想體脂率為14~20%;大於30歲,提高到17~23%;不分年齡,只要大於25%即為過重或肥胖。

女性小於30歲,理想體脂率為17~24%;大於30歲,則為20~27%;不分年齡,只要大於30%即為過重或肥胖。

聚焦自行車運動,公路賽與XC越野賽車手的體脂率會控制在10%左右,場地賽和下坡賽的車手不會特別在意,但就頂尖的運動員來說,訓練方式會控制體脂肪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運動後觀察體重
補充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

雖然訓練後的體脂率不具參考價值,但量測體重能讓你判斷流失的水分;廖歆迪提醒車友,假如在運動後觀察體重降低百分之3以上,就代表身體有嚴重的脫水現象,需要整整24小時才能補回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方能重新啓動體內肝糖的儲存機制。



發現沒有做好訓練中的補給,1小時內應該攝取水分、電解質與碳水化合物。(訓練後,食物裡頭有足夠的鹽分,不見得一定要喝含糖與電解質的運動飲料。)

此外,也可以藉由尿液的顏色,來檢測自己是否攝取了充足的水分;當尿液呈現淺茶色為正常,深褐色代表水分攝取不足;值得一提的是,茶飲與咖啡有利尿成分,排出顏色較清淡的尿液,不代表身體無需注意補水的需求。


關於脂肪,下一篇帶你瞭解正確的飲食概念,敬請期待!



報導協力:Vigor力格運動健護中心 - 廖歆迪

- 力格運動健護中心運動健護教練
- 國立清華大學自行車社指導老師
- 國立體育大學競技運動與教學研究所畢業
- 2013 ISBS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討會論文口頭發表 (Kinetic Properties and EMG Activity of Normal and Over-Speed Pedaling in Track Sprint Cyclists: A Case Study)

- 力格運動健護中心運動健護教練/按摩師
- 2013年國際自由車環台賽隨隊按摩師(台灣申騰美利達)
- 2010年國際自由車環台賽隨隊按摩師(CKT Tmit Champion System)
- 102年場地菁英積分賽(二)爭先賽第六名、一公里個人計時第五名
- 98年全國運動會台中市代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