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 穿越兩千年的熱血


冬季是馬拉松賽事的重點季節,而近年來健康樂活意識抬頭,許多民眾開始培養跑步運動的習慣,使得路跑活動成為國內外新的全民運動,再加上現今許多馬拉松賽事在競技之餘,同時也融入地方人文特色,使得嚴肅的馬拉松賽事變得更加親民,也讓馬拉松運動近年來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但大家是否知道,象徵擁有強大意志力的馬拉松運動的由來嗎?


馬拉松戰役 一跑成名
馬拉松運動起源於西元前490年的波希戰爭當中的馬拉松戰役,當時雅典軍在馬拉松平原擊敗波斯軍後,傳令兵費迪皮耶斯(Pheilippides)奔跑了約42公里的距離,回到雅典報捷後死去。後人為了紀念費迪皮耶斯的傳奇,於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中,舉行自馬拉松到雅典的路跑比賽,馬拉松比賽也自此誕生。而人類史上第一面馬拉松項目奧運金牌,是由希臘選手路易斯(Spyridon Louis)以2小時58分50秒的成績獲得。

繼奧運開始有了馬拉松項目之後,遠在美國的波士頓田徑協會於隔年1897年舉辦了世界第一場馬拉松單項賽事--波士頓馬拉松。而波士頓馬拉松首屆舉辦時,只有18名選手參賽,如今波士頓馬拉松因為歷史最悠久加上參賽門檻嚴格,不僅是全球跑友心目中的聖殿級賽事,更被認為是六大馬拉松之首(其他五大分別是紐約、芝加哥、倫敦、柏林與東京馬拉松)。

初期馬拉松比賽只有男性跑者才可以參加,1966年第一位女性馬拉松參賽者Bobbi Gibb以非正式參賽者的身分溜進波士頓馬拉松,當時她以3小時21分25秒的成績完賽,成為波士頓馬拉松賽史上第一位完賽的女性。隔年另一位女性跑者Kathrine Switzer以技巧性規避的方式成功報名波士頓馬拉松,雖然在上場之後還是因為發現女性身分而被工作人員阻擋,而且她4小時20分的完賽成績在當時也不被官方所承認。一直到1972年波士頓田徑協會才迫於社會輿論,正式開放女性報名參賽。

數次更改後才正式定讞的距離
馬拉松的正式比賽距離是42.195公里,這是大部分跑友都知道的常識,然而馬拉松比賽的距離,卻不是打從一開始就規定為42.195公里的距離。在1896年首屆現代奧運會的馬拉松項目,比賽距離只有40公里,到1904年美國聖路易奧運會馬拉松,距離則約為41公里。1908年倫敦奧運會時,原定距離41公里的賽道距離,為了使在看台上的英王愛德華七世方便觀賽,將起點移動了385碼的距離,使馬拉松的距離成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42.195公里,不過42.195公里的馬拉松距離,則是到1921年才由IAAF(國際田徑總會)正式確立。

在42.195公里的馬拉松賽制被確立後,到了1980年代後則由民間興起了另外兩種以馬拉松為基準的賽制。一種是只有全程馬拉松距離一半的21公里半程馬拉松(Half Marathon),簡稱半馬,是IAAF所承認之賽制,由於半程馬拉松難度低、易上手,也因此相當受到一般業餘跑友的歡迎。另一種則是超過42.195公里距離的賽制,稱為超級馬拉松(Ultramarathon),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超馬運動,知名的超馬賽事如斯巴達超級馬拉松、撒哈拉超級馬拉松,由於超馬賽制並不為IAAF所承認,所以世界各地的超馬賽事是由IAU(國際超馬總會)所管理。

大家在了解馬拉松這項運動的由來與演進後,是否讓你更想嘗試挑戰馬拉松競賽了呢?不過挑戰馬拉松並不是一蹴可幾的事,必須經過長時間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安排訓練計畫,才能成功完成42.195公里的挑戰,所以有興趣體驗馬拉松精神的朋友,不光只是在正式的馬拉松賽道上才能實踐,只要養成跑步習慣並樂在其中,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一定能征服42.195公里的體能與精神的挑戰,就如同之名作家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書上所說,對於跑馬拉松這件事,如果未來他能選擇刻在墓誌銘上的字,他希望寫下「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相信這就是馬拉松運動代給全世界每一個人的運動家精神。

文章出處:
RUNiROUND http://runiround.com/
RUNiROUND慢跑俱樂部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runi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