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袋棍球拓荒者:林雅貞、魏士晉放手讓年輕人做

理事長林雅貞與常務理事魏士晉是袋棍球協會運作的重要支柱,新興運動袋棍球由零開始在台茁壯,兩人理念相同的合作是奠定一切的重要基石,用「教育」重新梳理運動的意義,放手讓年輕人發揮,袋棍球帶給球員們的成長,不只有強健體魄。

無心插柳,柳成蔭
因彼此的兒子相識,林雅貞與魏士晉結下緣分,六年前想在台發展袋棍球的想法很簡單,只是想讓小孩子回台灣後能繼續打球,袋棍球雖在北美盛行,但在台灣卻是少數運動,在協會成立前更可說是鮮為人知,兩人都是看到兒子接觸袋棍球後的成長,開始了解袋棍球,進而願意推廣袋棍球。

魏士晉說:「高中就把小孩子送去美國,難免擔心他會不會有適應問題,接觸袋棍球後,他更加融入美國的環境,起初的適應問題也完全消失,球隊的隊友或家人也很接納他,透過袋棍球發現他很多正向的改變,其實獲得很多感動。」

想讓台灣更多孩子感受袋棍球的好,魏士晉與林雅貞共同打造協會雛型,踏出在台發展的第一步,然而比起傳統的權威式領導,身為大家長的他們選擇放手讓孩子們自由發揮,年輕人發揮自主性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協會上下充滿活潑與熱情。

魏士晉表示,「當初的初衷其實很單純,就是想讓更多人了解袋棍球,並沒有預設立場,沒有想過我們的規模要成長到多大多厲害,因此我們在過程獲得很多驚喜與禮物,我想就是因為我們的初衷很單純,吸引了有共同理念的人們一起加入,才能一路走到現在,真的很感恩。」

常務理事魏士晉,袋棍球協會提供
常務理事魏士晉,袋棍球協會提供

教育,運動的意義
從擁有一支球隊到擁有一支國家代表隊,袋棍球協會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第一批球員在台北及台東萌芽,經過四至五年的孕育,逐漸茁壯,去年初協會舉辦第一屆的男女代表隊球員選拔,並透過一整年集訓備戰大小國際賽,球員養成系統化,建立袋棍球發展金字塔,按部就班。

對於台灣袋棍球發展,協會有高自我要求,不過球賽勝負卻非觀察重點,理事長林雅貞就曾說,「我們最要求選手的從來不是勝負,而是過程中他們有沒有展現出台灣袋棍球的精神,有沒有盡力去完成比賽,把每次比賽的錯失帶回去調整,一次比一次更好。」

比起球賽勝負,更重要的是教育。曾經見證兒子接觸袋棍球後的進步,魏士晉也希望更多孩子能夠因此有所突破,魏士晉表示,「人生很長,過程中喜怒哀樂都會發生,如何面對挑戰跟失敗是很重要的事情,這是學習面對人生的機會。」

就台灣普遍的運動員風氣、抑或運動協會發展方向而言,往往以勝負做為比賽重點,甚至更設下奪金奪冠獎金,藉此刺激運動員能在高競爭的環境下脫穎而出,袋棍球協會反而以教育做為培養球員的核心價值,走出不一樣的路。

林雅貞與魏士晉理念相同,迅速將協會運作帶上軌道,做為台灣袋棍球運動的先驅,用愛陪伴球員成長,卻也在該放手時給孩子揮灑空間,透過跌倒再站起的過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少了成績現實壓力束縛,明顯能感受到袋棍球的球員們更能享受運動的純粹,擁有廣闊的心迎接未知挑戰,球員口中親切的「魏爸」「楊媽」也秉持相同態度,勇敢領航袋棍球協會前進。

常務理事魏士晉,袋棍球協會提供
常務理事魏士晉,袋棍球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