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訪談節目上,格林和杜蘭特暢所欲言了以後,這代表著什麼?

文/小狼

前幾日在Netflix看了2004的「奧本山宮殿事件紀錄片」,確認了一些當時在職業球隊裡的建隊眉角。

不得不說,在廣泛地了解該事件背後所有「人」在當下的氣氛、感受,以及所思所想以後,你便很難真的用一兩句話去責怪某些群體了:奪冠年後的汽車城底特律,本就是個惡棍(Gangster)充斥的城市,還遇上了老對手印第安納,連球迷的雙眼都佈滿血絲、殺氣騰騰,當年親眼見證的球迷一定更能體會。

而紀錄片裡明確講出該事件的癥結:「當場邊的球迷看到球員在場上生氣、推擠著彼此、試圖要打起來的時候,他們所不知道的是,也許這些人在場外都是可以互噴垃圾話的、勾肩搭背的朋友,但球迷們卻跟著生氣而進入那個氣氛了,好像他們就在這裡面一樣。」

事件過去以後,至少、至少,這件「醜聞」給了往後的建隊者一個簡單的邏輯:「如果你把傑米恩·歐尼爾(Jermaine O'Neal)、史蒂芬·傑克森(Stephen jackson)和羅恩·阿泰斯特(Ron Artest)這三個在賽場上處事方針基本上同屬性的球員,放在同一支球隊,試圖用極端的強硬來解決一些球賽的麻煩,那你注定會遇到某些,比那更嚴重的大問題。」

印第安納是在2004的東區系列賽中敗給了當年的活塞後,才招攬來傑克森的,事實證明這個招攬的邏輯行不通。因為你的球隊裡還有兩個同樣「硬氣」的球員。

.

🔥更多最新 NBA 精選好文:

不演了!Michael Jordan 一億美元砸向 Terry Rozier

夏季聯賽略遜Kuminga和Barnes 騎士對Mobley的期待錯了嗎?

被困住的芬蘭司機 Lauri Markkanen將何去何從

.

而格林(Draymond Green)和杜蘭特(Kevin Durant)的爭執事件,則和當年那支球隊完全不同了。他們是隊友。他們都是直接的人。他們知道自己球隊有多強、知道自己在球隊中扮演的角色,所以其實也沒什麼可爭執的理由了。恰巧就是因為他們都在衛冕球隊。

踩穩了各自立場以後,僅僅是因為決策導致的輸球,造成直接的情緒迸發,他們對於在球場上「該怎麼做」,一瞬間起了不同的想法,這種事每支職業球隊每天都在發生,而恰巧事件的主角就是杜蘭特和格林、然後他們是尋求連霸的金州勇士,這個問題對於爭冠球隊來說太重要了。

事件過去幾年,作為球迷我並沒有什麼遺憾。唯一遺憾的大概是杜蘭特在那賽季的傷病讓他暫離了球賽接近兩年。我也並不認同像訪談裡格林說的,他們再同隊個幾年就能多拿五個冠軍這類的話(他也只是隨口吧)。畢竟薪資說到底也始終是個人現實之事,球隊的豪華稅也並不是個好解決的事情,其餘29支球隊更不是傻了。

他們早在「Chip」節目前就盡釋前嫌了,在社群時代這是很令人開心的事。也許很多話題都是他們以朋友身份私下談過而我們不知道的,今年也共同在東京拿下奧運金牌,這兩人沒什麼可多求的了。不過節目上,格林確實已經展現他球員身份以外的引導話題功力,成功的訪談讓我們聽到了兩人真正的心聲,也許是因為他更知道怎麼站在球員的立場去想事情吧。

早在美國當地的疫情期間,「Chip」就已經訪問了利拉德(Damian Lillard)而且備受好評,只是關注的人少之又少:遠端訪問的形式,加上難以比擬的話題度。然而,這或許就是個開始,在繼球員論壇(The Players' Tribune)網站和少數Podcast節目以後,另外一個讓球員暢所欲言的平台,而格林在此擔綱重要的角色。這個節目更像是一個走向「理解」的節目,解釋誤會什麼的,那都是當事人的事,和看秀的人基本無關。

作為球迷的人們也該思考,我們真的理解球員嗎?他們在傳統媒體皮囊包裝之下的,是真正的他們嗎?隨口留言批判實在太簡單了。

誤會都建立在不理解、不互信的前提下發生,當事件牽扯越多人、越多立場不同的群體,誤會就越深而難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上一代留下了他們的「智慧」之語:「不要碰政治。」但在這時代的情景下,被攤開檢視的更多,我們真正能理解的又有多少?

金馬影帝莫子儀在《演員的自我修養》Podcast節目裡受主持人曾歆雁訪問,有段話深得我愛:

莫:世界上有很多不一樣的人,這個世界並不像我們每天所看的電視廣告,這麼地光鮮亮麗。你打電話給客服,真的每個客服人員都會這麼有耐心地聽你說話嗎?真的每一個外送員,都長得那麼帥嗎?就是這些種種「包裝」,它對我來講其實是一種「暴力」······讓觀眾重新抓回真實,這是一件重要的事。

曾(host):看到那些表象、包裝,其實會有一種「期待」、期待自己就是在那個世界裡。但如果看到了一件真實的事,就會有一種,他所說的世界,其實跟我所處的世界無異的感覺。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能簡單地成為一個中心,包括那些在留言裡互動的球迷。你很難在每一個貼文方格子的爭吵裡當個「和事佬」,或試圖理出一個爭論的起源或頭緒。當然,我們也已經不必全然仰賴某些權力中心釋出的訊息,來選擇要相信的事了。我們看似被資訊所轟炸,但仍有權利選擇要說的話、要相信的事,並且打造群眾。

這兩人都是很「做自己」的球員,社群互動、留言,想說什麼說什麼。事實上也不只有他們。如同他們在訪談裡聊到的,利拉德、CJ、厄文(Kyrie Irving)都是在社群上非常活躍的、暢所欲言的人,但由於杜蘭特是作出「決定」的人,他們還同時身在一支超級球隊,所以遇到的問題更多。杜蘭特是當時的導火線,所以成為眾矢之的。

在喬丹統治的時代,「一人一城」是常態。你也許認為現在成了「兩人一城」或「三人一城」的時代,其實也不全然。現在球員就只代表他們個人而已,冠軍是個人追求的目標,忠誠和長情已經化作附加價值。諸如勒布朗(LeBron James)、杜蘭特、雷納德(Kawhi Leonard)這類超頂級的鋒線球員,保持健康的前提下永遠都有選擇的本錢。

這場戰火早該停了,坐在小沙發上談話的兩人關係也許比起當年更加深刻,任何曾經有與朋友爭吵後講和經驗的人會懂我的話。

作為球迷,更享受現在他們亦敵亦友的競爭關係,也許有機會在最高殿堂上碰頭的現狀更是讓人期待。

作為節目的主持,格林展現了驚人功力,對早已深度關注賽事的群眾來說,訪談節目會是精華中的精華。看著球員開始在休賽季「玩」起副業(也許他未來退休就幹這行),成果血淋淋的、空間或時間都不再重要,這不就是這時代最好的事情了嗎?

訪談影片:

.

🔥更多最新 NBA 精選好文:

「東區勇士」進度突飛:老鷹如何一步步成為東區最大黑馬?

夏季聯賽略遜Kuminga和Barnes 騎士對Mobley的期待錯了嗎?

03年之後的最強梯次? 18年天才三俠與母隊的未來

DeMar DeRozan 時代正式告結,馬刺的未來該由誰當家?

Baby LeBron 還是 Young Harden?Luka 還沒準備好踏出生涯的後撤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