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打高爾夫的理由

【專欄】打高爾夫的理由

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帶給世界巨大的改變,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停擺,人與人的距離不再親近。在治療的解藥還沒有研發出來之前,能對抗看不到的病毒只有依靠自己強健身體的此刻。戶外運動、一人就可玩、人跟人一起又不太接近,從五歲到九十五歲都能上手,高爾夫球因疫情意外火紅。強身健體,成為球友入門的最佳動機,結識商務夥伴可能是另加紅利。

高爾夫球場迎來數十年不見的榮景,只要天氣可以,球場擊球時段,只見打球客人一組接一組不間斷。

揮桿練習場同樣是人潮滿滿,跟高球場不同的是,天氣不好,練習場還會湧入更多取消上球場的球友,現在到練習場,擊球席後面站了一翻等空位的球友,已是常態,人潮鼎沸的畫面回到三十年前的台灣。只不過仔細一看,排隊的還是三十年前的那些人,隨著時間流逝,這些人卻都已經變成長者。

台灣高爾夫的發展,最早有「外交目的」,政府官員以球會友與駐台使節聯誼;後來隨著台灣經濟起飛,高爾夫發展進入「商務需求」,球場為政商名人會所、俱樂部如雨後春筍的興建;隨著經濟發展步入平原期,沒有聯合國席位的台灣,小白球披上「為國爭光」的任務,中華民國國旗隨著台灣選手世界征戰到處飄揚。

小白球是一種另類的經濟指標,就像紅酒指數,每位國人都有食、衣、住、行,包括育樂與休閒的需求,生活可能很一般,也可以很精緻,內需市場越熱絡、發達,消費動能就會活耀成長,經濟景氣逐步上揚,老百姓富裕的感受就會很明顯。

上述,三十年前練習場的客人,經過三十年後,還在練習場上揮桿,只是從當年的年輕人變了年長者。這些當年因為商務目的來的球友,三十年後從部門主任變成單位主管,很多甚至都已經是成為公司老闆。

打高爾夫的跟有錢人的印象劃上等號,有些奇怪、但似乎又是真的。至於是因為打球,所以能夠進入有錢人的圈子,然後賺到錢。還是因為有錢人都在打高爾夫,所以有錢了,就來打高爾夫。總之打高爾夫的通常都會是有錢人,似乎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

幾年前,看過一個高球微電影【小白球大機會】。故事主人翁小時候曾經是高爾夫培訓球員的業務員,職場失意,主管揚言再達不成業績就要叫他走路。有人好心告知某企業要幫員工辦理團體保險,他興高采烈去拜訪,卻被拒絕。失意的業務員參加一場高球賽,不僅找回自信心,在球賽期間,還意外結識該公司老闆。故事結局,主人翁找到老闆,結交朋友,當然就拿到訂單了。

進口名車、傳家好錶、好地段宅,太多單價不斐的商品,銷售的主要對象,一般都會聚在哪裡?高爾夫球場是一個選項,如果沒有太多時間去球場,練習場也是高球友群聚的場所。

打籃球、打棒球都需要年輕的體力,年紀大了,棒球、籃球這種運動得跑來跑去,四十歲以後做不來,到高球場打打球、動一動、走一走,呼吸新鮮空氣,把身體健康打好基礎。說不定還可以結識一些商場未來夥伴,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