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專欄/李亦伸】中華男籃在亞籃競爭最弱一環

中華男籃代表隊。(圖/翻攝自FIBA官網)
中華男籃代表隊。(圖/翻攝自FIBA官網)

一個在大專執教多年老友私我「你寫的真好,也真的看出真相和產業文化,台灣籃球什麼都有了,有兩個職籃、籃球產業升級、企業投資更多、球員得到最好照顧和數倍身價,只有教練執教水平和國家隊教練人才一直停在那裡...」。

「你覺得中華男籃老外教練如何,網路和媒體給他評價還不錯」?

「老外不行,你這些年自己都評論過很多次,我也看不懂,找那麼多三、四線教練去國家隊歷練什麼,這些教練不是沒有帶球隊,就是大專教練,根本帶不了國家隊,甚至都不是一線教練(至少是兩職籃或SBL教練),我們在教練養成和國家隊總教練這一塊都在耗盡資源,卻毫無進展」。

「其實我們現在精英、一線國手都有了,陳盈駿、劉錚、林庭謙放在亞洲都是一線球員,阿提諾也是合格歸化球員和長人,儘管不是超級洋將,但至少20分、10籃板水平,本土球員也都在成長,雖然慢了點,但都會進步,就是教練這一環蠻慘的...」。

中華男籃想要在亞籃提升競爭力,把目前亞籃排名9-11名提升到穩定能打進精英八強行列,教練確實是最大罩門。

翻開台灣籃球國家隊總教練候選名單,現在能擺上總教練位置,各有信服國手級球星,同時擁有足夠執教分量的只有三人,第一是許晉哲,第二是周俊三,第三是閻家驊。

閻家驊從中華隊總教練位置下來,過去三年已經不再臨場,也不在第一線執教,因此中華隊總教練人選只有許晉哲、周俊三兩個。

許多球迷會推荐前中華隊總教練李雲光,以及還不曾執教過中華隊邱大宗,這兩人的資歷、名氣、經驗,確實也都有執教國家隊分量。

以目前亞洲盃、籃球世界盃、亞運三大國際賽生態和賽制,還有台灣職籃兩個聯盟賽季、SBL超籃賽季重疊,職業隊和SBL球隊賽季賽事滿檔,不只是中華隊集訓、培訓困難,連徵調國手都很棘手,長期培訓計畫根本不用談。

還有旅外精英球員徵調和旅外賽季、傷病、母隊配合,亞籃所有國家都面臨一樣困境,很難組成一支最完整國家隊。

現在帶中華隊最多大概3-4周集訓就要上戰場,快的話可能只有兩周配合就要出征。

老實說,誰來帶都一樣。就算找來NBA兩張王牌勇士教練Steve Kerr或馬刺波波教練來帶,還是要靠球星能力、球員天賦+個人基本功,以及很重要的臨場手氣+球運。

教練能做的就是最快速整合、有效用人、強調防守和團隊,並且祈禱沒有傷兵,外線手氣和防守都能打出最高峰。

以中華隊目前在亞籃競爭力,打不好排名在亞籃9-12很正常,就算精英全員出擊(自助),籤運又好(天助),外線場場神準,想要打進八強,還是需要「人助」。「人助」指的是亞籃八強等級球隊人手不齊,或是只有三分之一國家隊出賽。

帶國家隊出征,打不好挨罵挨轟挨批,打好應該,那個教練願在沒有全職薪水和長期支薪情況下,願意「撩落去」為榮譽而戰。

就算給你三個月集訓,未來這幾年以中華隊人才和團隊戰力,我們也很難打進八強。

回過頭去看,過去五年體育署、中華籃協啟用外籍教練政策,砸錢救台灣籃球,提升國家隊競爭力,究竟為台灣籃球帶來什麼提升和幫助?又為中華隊培養多少國家教練人才?

如果你也了解現實、真相和台灣籃球整個文化,很難不失望。

台灣職籃雖然有兩個聯盟競爭、激勵,本土球員身價普遍上漲2-3倍,溢價太多,球團高階管理階層薪水更是高到嚇死人,但職籃產業還沒有進化到「真正職業」,形成文化並帶來深遠影響,球員需要加倍自我訓練,教練需要突破格局和思維,球團經營管理更需要回到基本面,在市場、現實、職業、投資、產業之間找到平衡點。

喊聲、組織動員和炒熱的溫度很難不消逝,球員、教練、球團投資者、產業都需要更重視基本面,持續努力很多很多年後,中華男籃才有機會在亞籃真正拚個八強。

◤喜迎暑假 品牌好康下殺◢
👉NIKE 歡慶父親節 全館5折起
👉FILA感恩88節!全館7折起
👉ASICS品牌週爸氣推薦短T 399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