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士道:組織文化在騎士、勇士扮演的角色

文/Areansis

勇士與騎士在總冠軍戰完成史無前例的連3年對決,假使其他球隊沒有幅度驚人的球星流動,接下來至少1-2年都可預見灣區浪花與克城酒紅色軍團,在爭霸戰持續亮相。打造冠軍隊伍需要融合老闆、管理層、制服組、球員甚至外在的天候、地略、市場等要素,齊備了這些還得配上恰恰好的運氣。騎士的成功,完全只依憑詹姆士(LeBron James)一人嗎?勇士的組織文化又如何帶給他們霸權?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Dan Gilbert的熱情與不屈不撓
美式足球克里夫蘭布朗隊在1964年奪得冠軍時,吉爾柏特(Dan 吉爾柏特)只有2歲,這位底特律出身的富豪在成長過程裡見證老活塞「壞孩子」的榮光。40年後,他以3億7千5百萬美元從前老闆岡德(Gordon Gund)老闆手中買下騎士,「大概從高中起,我就確定自己當不成職業運動選手了」吉爾柏特笑道,「所以買下球隊一直是我的夢想」。入主騎士後吉爾柏特對克城同時熱情支持球隊,又懷抱無限悲觀的現象,感到訝異。「觀眾們好像總是坐等另一個(壞)結局」,他希望能在詹姆士時代,一舉滿足這座城市對冠軍的渴望。

吉爾柏特念大學時常常只選8至10點的課,11點到下午2點去披薩店外送打工。這一來他下午打個小盹,口袋裡或許就躺著百來塊美金。但這並非他的賺錢觀,「一分錢省在那邊,就只是一分錢」吉爾柏特認為想要致富,並非一昧地跟在錢後面跑,而是建構打造(build)某些事物,比方說商產、房產等,如此財富自然會追著你而來。吉爾柏特來到克里夫蘭後,也持續用他的理念,打造著冠軍球隊。他翻新騎士老球館的觀眾席,架設聯盟30隊中數一數二的大銀幕,從球衣的設計、隊徽到球場地板,都有他的想法。

看過活塞壞孩子籃球背景,吉爾柏特其實比起一些老闆,對職業籃球的運作具備更充足的基礎知識。他知道防守才是帶來總冠軍的關鍵,因此聘用馬刺體系的布朗(Mike Brown)擔任總教練,並給予維持防守體系需要的球員如史諾(Eric Snow)、伊高斯卡斯(Zydrunas Ilgauskas)、華勒斯(Ben Wallace)等。詹姆士在騎士的前7年,因此常常在打慢節奏的防守戰。

不過,吉爾柏特的經營熱情常常越界,和他的業界好友,小牛老闆庫班(Mark Cuban)一樣,他喜歡出手干預球隊運作,對制服組的專業信任有限。一位球隊經記人曾形容道「假如我們用計分表詮釋老闆介入隊務的程度,並給庫班滿分10分,那麼吉爾柏特可拿9分」。吉爾柏特急於帶給球迷最佳成果,卻常困於躁進,做出愛之適足以害之的決策。

經營者想介入球隊操作,沒有什麼比交易球員改變陣容更直接了。2013-14球季騎士陣容備受期待,可望進軍詹姆士離隊之後的首次季後賽,假若成真,無疑給克城的籃球注入一劑強心針。季中成績不如預估,老闆下令制服組透過交易挽救這個賽季,於是1-2月間先後盤來鄧恩(Luel Deng)跟豪斯(Spencer Hawes)。

這兩位球員個性球技俱佳,也真的對騎士有些貢獻,但只為一個可進可不進的季後賽短期目標,騎士耗費共5張未來的選秀籤。結果挑戰季後賽功敗垂成,季末兩人也都沒續留。由此可見騎士的總管們非但不是無能,反而很有手腕,能應對來自老闆種種指定要求。稍後我們會繼續提到,「不穩定」對騎士教練團的影響。

騎士並不習慣對待大牌球星,因此,在「The Decision」時栽了一個大跟頭。有趣的是,4年後詹姆士有機會重返騎士,也正是吉爾柏特的積極扮演臨門一腳。「用google搜索我的名字,會發現第一個跳入眼簾的是『The Letter』」吉爾柏特接受Yahoo Sports專訪時回憶「我保留『The Decision』之後兩個月間,收到的大量信件。

寄件者從90多歲的老太太到CEO都有,於是我發現我的公開信讓事情的發展偏離了主題,偏離了詹姆士。接下來幾個月我反覆重讀它,深深地感到後悔」。吉爾柏特在詹姆士動向未明之際,早一步搭乘私人飛機與他會晤,完成兩人之間大和解。詹姆士重返騎士後,雖不知吉爾柏特實際上有無改變作風,但至少不再有情緒化的發言。他在克城無冠詛咒結束後提到「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我們藉由這些錯誤學習教訓,我、騎士球團、教練、球員、5,大家都是。所以今天我們終於站在這裡,原因無他,記取教訓而已」。

Joe Lacob的穩健和精準眼光
吉爾柏特買下騎士時,隊中已經有詹姆士,而2010年拉科柏(Joe 拉科柏)和合夥人古柏(Peter Guber)買下勇士時,就只有上季25勝56負的慘澹成績。4億5千萬美元的成交金額打敗2004年鳳凰城太陽轉手的4億零1百萬美元,不少人覺得拉科柏買貴了。2天後,在主場賽前介紹新老闆的儀式上,拉科柏指著高懸天花板的1974-75奪冠錦旗,「各位看到那孤單單的旗幟嗎,我們想要再來一面」。

勇士無法像騎士由詹姆士與老將迅速地帶動勝利文化,因此經營層選擇從內部做起。出身麻州中低階級的拉科柏,一路工作籌綽學費,從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唸到UCLA,再從史丹佛(Stanford)拿到商學學位。而勇士所在的灣區矽谷,原本就是一塊孕育夢想之地,創業者們的大筆資金、經營者們的腦力激盪,最頂級的新銳人才盡皆匯聚於此。因此新生勇士的組織,本質上就帶有接受各種意見和變革的開放風格。經過半年的觀察,拉科柏對球隊人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動,9位副總裁中有7人遭到撤換。他認為將球團組織成員先打點好,才能建構球員之間的化學效應。當中衛斯特(Jerry West)是最重要的人事聘用,「因為他在NBA有50年的成功經驗,無論身為球員、經理、教練或營運者,對聯盟大小事的熟悉度,無人能出其右」。翌年,勇士聘用資深後衛傑克森(Mark Jackson),出任隊史第24任總教練。

勇士的組織並非未嘗異動過,以拉科柏買下球隊後的調整幅度來看,其汰舊換新程度甚至要超過騎士。但相對騎士而言,勇士「變」與「穩定」之間的平衡性拿捏的恰如其分。傑克森上任便承諾馬上要進季後賽,這可是勇士球迷自1991-92球季之後再也沒有的體驗。雖然傑克森處女球季以23勝36負破功,不過下一季便拿下47勝,突進季後賽第2輪,再下一季進步到51勝,與快艇鏖戰7場才被淘汰。儘管如此,2014年夏天勇士還是選擇開除他,由柯爾(Steve Kerr)入替。拉科柏用矽谷科技業的作風來譬喻「每個CEO都會對公司發展的各個階段,有不一樣的要求。草創階段是一回事,發展中的公司,或者每筆生意都百萬元上下的大企業,又是另一回事。在贏得NBA冠軍這件事上,我(與制服組)覺得勇士需要換一位人選」。

任何對成績卓著的主帥的異動,必然衍生一些負面評價,特別是傑克森在球員之間也有不少支持者,不過拉科柏跟總管邁爾斯(Bob Myers)可不是為換人而換人,在他眼中勇士並不僅限於15名球員與教練團,還包括為數眾多的球團後勤人員。傑克森一貫「要嘛跟我合作,要嘛與我為敵(with me or against me)」的個性,使他與工作人員格格不入。

「問題的一部份在於他傑克森無法跟人共事,聽著,他的績效相當好,我也尊敬他的專業,但是,不能讓球團中200個人都討厭你啊」。其次,拉科柏也發現傑克森的班底中一些脫序的舉動,助理教練史考拉布萊尼(Brian Scalabrine)因為「教學理念不合」被傑克森下放發展聯盟(NBDL)。次席助理教練厄曼(Darren Erman)的行為則更離譜,他常在未徵求同意下,偷錄教練團、球員的會議內容。「錄下賽前精神講話也就罷了,他連教練團在辦公室裡閒話家常也照單全收」。凡此種種,都是勇士高層所無法忍受的。

Jackson的貢獻無法抹滅,今年冠軍戰記者會上,柯爾將奠定球隊防守體系基礎的功勞,歸給這位前任。接手教頭之前便已經在場邊評論勇士比賽好一陣子的柯爾,認為執教下的勇士防守「每年看到都有長進」,因此他接下的是一支防守水準排在聯盟前5名的球隊。但在勇士的組織文化中,個人的貢獻再高也無法抵觸團隊文化。「如果你不想尊重我們建立的球隊文化,就請不要待在球團。」2013年底拉科柏受訪時說道「有很多人離開了,但現在在制服組和場上的都是最佳人選」。

教練異動反映營運風格
循序漸進的勇士教練政權轉移,震盪幅度低,柯爾也和麥爾斯總管相處愉快。在追逐季賽73勝的球季中,勇士最常被拿來與95-96公牛相比。不過「禪師」傑克森(Phil Jackson)便很排斥球團介入教練場上的任何決斷。他曾大剌剌地與公牛總管克勞斯(Jerry Krause)起衝突,後來在湖人也和衛斯特鬧的不愉快。

當時也在禪師麾下的柯爾作風不同,勇士教練組顯得學習力高,並平等看待每位成員的意見。很多人都看過關於總教練特助尤萊恩(Nick U'Ren),是如何在2015年總冠軍戰,騎士2比1領先之下,建議使用把伊古達拉(Andrew Iguodala)調到先發的「death line」,並因此扭轉劣勢。

勇士之所以能引進現今所見的流暢傳導球風,則是Myers任職馬刺時,看到2014年他們如何臥薪嘗膽,反制個人破壞力高的熱火三王。「防守這種體系會讓你感到絕望、無助,在5次傳球過後,你就得舉雙手投降,因為你的輪轉已經換過7次守位」。

無獨有偶,騎士在奪冠過程中也經歷換帥,且是聯盟中極少成功先例的季中換帥。這裡我們不討論魯(Tyronn Lue)教練的好壞,單純從這個舉動,結合了騎士組織文化的一些特質:獨到的眼光、急躁的操作、以及強勢的補救。聘用歐洲名教練布萊特(David Blatt)是吉爾柏特的發想,然而,同時騎士總管葛瑞芬(David Griffin)又去找了助教界的新星,快艇的魯。於是吉爾柏特進行有錢人日常之舉,兩者都聘用。之後,布萊特得不到詹姆士、洛夫(Kevin Love)以及多數球員的信任,失去對球隊的掌控。「讀」出不尋常氣氛的葛瑞芬,不惜在球隊位居東區首席時進行換帥。

教練團部分,是騎、勇雙方組織文化,影響球團最深的環節,別誤會,這並不是說騎士請來的教練水準不佳,而是騎士自2010年後,便再也沒有給任何一位教練建立體系的機會。2013年騎士已經累積可觀的年輕球員,包括潛在準明星如厄文(Kyrie Irving),以及有發展力的衛特斯(Dion Waiters)、克拉謝夫(Sergey Karasev)等人。

吉爾柏特的「防守至上」思維出現,選擇再度聘請被湖人開除的布朗(Mike Brown)回鍋執教。我想,布朗指導防守的功力沒有衰退,但騎士沒有考慮他過往失敗的主因:妥善應對明星球員的自尊心,依舊存在。吉爾柏特並未給予他足夠的後援,管教年輕氣盛的選手,甚至常常干涉教練團多多使用季末引入的「新武器」拜能(Andrew Bynum)。整個備受期待的2013-14球季就在一片混亂,人心浮動中被浪費。季後發展不過再一次說明NBA是球星的聯盟:顧慮Irving的續約,吉爾柏特開除布朗,2017年的現在他與騎士合約未完,在勇士執教。

綜上所述,騎士/勇士皆有著漫長的積弱史,騎士的命運無可避免地與當世最富才能和野心的籃球員詹姆士相繫。身為小市場而且對自由球員吸引力有限的球團,騎士絕大多數情況都在與時間賽跑。他們把自己逼的很急,走的很趕,但無可否認騎士「非得」這麼操盤不可。勇士雖然沒有這方面的壓力,但他們在許多困難的抉擇上如艾利斯(Monta Ellis)與柯瑞(Stephen Curry)、開除傑克森等,事後都一一驗證其判斷的正確性。幾年或十幾年後,可能會有條件、天賦比肩詹姆士、杜蘭特(Kevin Durant)的球員出世。社群軟體與網路正縮短著大/小市場之間的距離,然而,建立良好的組織文化,是打造強權的不二法門,這一點並不會隨著時代有所改變。

【完整內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七月號】

https://www.facebook.com/HoopTaiwan/?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