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高爾夫球場關心低衝擊開發,永續經營

【羅開新聞中心葉怡君綜合報導】長期以來,高爾夫球場一直被大眾誤解破壞水土保持,事實上高爾夫球場的排水系統及沉砂滯洪設施,反而是分流豪雨、防止下游土石流的緩衝體,降低國土流失機會,保護下游居民的安全。

早期因為政府法規,高爾夫球場基本上都是在山坡地興建的,雖然開發時必須移植一些樹木,但興建的排水系統以及沉砂滯洪池,卻是水土保持的良好基石,且基礎工程完成後,球場藉由大面積造林,讓水土保持升級。

前內政部部長李鴻源說:「我一直在推廣一個概念,叫做低衝擊開發,不是不能開發,而是你在開發過程裡面,對環境的衝擊要達到最小!」

南峰高爾夫俱樂部總經理楊崇志說:「在我們蓋球場之前,水從上游流到下游,豪大雨來的時候,上游的水流下來,逐漸累積雨水,加上坡度,到了下游,這個沖刷的動能太強,造成下游居民土石流的危害。」

「在我們球場,如果下豪大雨,我們每一個球道有十到二十個小的集水井,迅速收集雨水,到地底下我們有幾十座的大集水井,這兩三層樓高的一個大集水井,我們先把水裝滿,再溢流出來,然後它再到下一個集水井。」

楊崇志進一步表示:「它跑到了水池,水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或者流到了場外,它就剩下軟軟的雨水,沒有沖刷動能,對於下游的居民,不會造成土石流的危害。所以自從蓋了球場之後,球場就像一個大的緩衝體,保護下游居民的安全。」

中華民國高爾夫球場事業協進會表示,高爾夫球場為了永續經營,大部分的高爾夫球場在開發之初,就會注意到低衝擊開發的概念,在球場內透過分散式的雨水處理措施,讓場內的水文脈絡能接近開發前的自然狀態,以減緩開發行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與破壞,期待大眾能用更科學、理性的態度,重新認識高爾夫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