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世界排名改制後,美巡賽地位獨強?

就在落選萊德盃外卡的幾天後,美國選手Billy Horschel(比利‧霍薛爾)勇奪BMW PGA Championship(歐洲PGA錦標賽),一役大賺六十四分,不過從明年開始,這場歐巡旗艦大賽冠軍恐怕再也無法獲得如此優渥的世界排名積分。

事實上,如果一切按照實際參賽陣容計算,今年的歐洲PGA錦標賽和年初的Abu Dhabi HSBC Championship(阿布達比錦標賽)同屬四十八分等級,但上週在Wentworth Club(溫特渥斯俱樂部)高唱凱歌的霍薛爾,硬是比七個多月前笑傲Abu Dhabi Golf Club(阿布達比高爾夫俱樂部)的英格蘭名將Tyrrell Hatton(泰瑞爾‧海登)多拿十六分。

主要就是拜世界排名行之多年的旗艦大賽機制所賜,幾個主要巡迴賽都有一場保障加分的賽事,包括八十分的The Players Championship(球員錦標賽)、三十二分的日巡賽Japan Open(日本公開賽)、澳巡賽Australian Open(澳洲公開賽)和南巡賽Alfred Dunhill Championship(登喜路錦標賽),二十分級的亞巡賽Indonesian Masters(印尼名人賽)和Korn Ferry Tour Championship(光巡錦標賽),以及十七分的Challenge Tour Grand Final(挑巡年終賽)。

自從世界排名在1986年四月首度運作以來,官方不斷在計分系統進行調整,以便能夠更加準確呈現所有選手的實力,像早期採取三年計算週期和總分制,後來改為兩年期的平均積分制,共歷經十七次的修正和變動,才逐漸形成今天大家熟悉的系統。

基本上,單場比賽分數由世界排名前二百名的選手決定,加上當地巡迴賽獎金榜前三十名出席率,兩者得出陣容強度的總級分,不過除了旗艦大賽之外,美、歐兩大巡迴賽都有保障二十四分的規定,日本和澳洲巡迴賽十六分,再來是光輝、亞洲和南非巡迴賽的十四分,歐洲挑巡賽十二分,韓巡賽九分,其餘介於三至六分之間,如果是兩邊共站則除以二,例如歐、亞巡賽共站冠軍的基本分為十九分。

以今年陣容空前的The Northern Trust(北信菁英賽)為例,總級分高達八百一十四分,也讓Tony Finau(湯尼‧費諾)一役大賺七十八分,只差了球員錦標賽冠軍Justin Thomas(賈斯汀‧湯瑪斯)兩分。

反觀同期間歐巡賽的D+D Real Czech Masters(捷克名人賽)總級分只有二十分,遠遠不如光巡賽總決戰首部曲Albertsons Boise Open presented by Chevron(博伊西公開賽)的五十八分,不過Johannes Veerman(約翰尼斯‧維爾曼)照樣拿到保障的二十四分,而Greyson Sigg(葛雷森‧席格)僅僅獲得十八分。

然而,隨著世界排名官方在上個月推出新制,預計明年八月開始實施,保障機制確定走入歷史,未來只保留五大賽在高壇的頂尖地位,其中名人賽、PGA錦標賽、美國和英國公開賽仍可獨得一百分,有「第五大賽」之稱的球員錦標賽八十分。

另一個大變動是所有參賽選手都要列入計分,並根據每位選手在每場比桿賽成績所對應的球場難度,打造屬於個人的Strokes Gained World Rating(世界排名級分),這也將決定單場比賽的分數,所有晉級選手依比例分配分數。舊系統則不然,一場冠軍十四分級的比賽,只有前十九名可以拿到分數。

可以預見的是,改世界排名制後將進一步深化美巡賽獨強的龍頭地位,因為幾乎所有頂尖高手都已經轉往美國發展,北信菁英賽的一百二十五強陣容就是最佳例子。過去幾年,只有那些和大賽同週進行的美巡次級賽,才會拿到保障的二十四分,許多比賽都是五十分起跳。

相較之下,其他巡迴賽勢必受到更大衝擊,原本六十四分的歐洲PGA錦標賽回歸原形,日本和澳洲公開賽冠軍,從此無法享受一勝抵兩勝的甜美滋味,而一場陣容平平的歐巡賽還能拿到二十四分嗎?亞巡賽還有十四分的實力嗎?一切由屆時的參賽陣容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