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世界比洞賽

【專欄】世界比洞賽

每年在四大賽外,另一個集結世界頂尖高手的戰場就是World Golf Championships(世界高爾夫錦標賽,簡稱WGC),分別為Mexico Championship(世界錦標賽)、Dell Technologies Match Play(世界比洞賽)和FedEx St Jude Invitational(世界邀請賽),以及在中國上海舉行的HSBC Champions(世界冠軍賽)。

相較於大家熟悉各打各的比桿賽,比洞賽像拳擊賽,很有戲劇張力,讓一般人對高球賽更容易看得懂。巡迴賽幾乎都是比桿賽,比洞賽跟比桿賽相較,較有戲劇張力,當然這還得有賽前的宣導與介紹。

眾所周知,大部份的職業高爾夫比賽,主要都在對抗自己或球場設計,不過當賽制從比桿換成比洞,競技模式完全不一樣了!參賽選手除了得設法馴服球場,發揮個人最佳水準,還得專注擊敗眼前對手,一路過關斬將,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早期的世界比洞賽是單淘汰制,2015年改採小組賽事,場中的六十四強選手至少可以露臉三天,而不像前幾年那樣面臨一回合就提前打包的窘境。根據賽制,四位選手分成一組進行循環賽,取各組戰績最佳者十六人晉級,接著在過末兩天上演單淘汰制,直到冠軍出線。

世界比洞賽最早可追溯至1995年的Andersen Consulting World Championship of Golf(安盛諮詢世界錦標賽),當時只有三十二個參賽名單,但並非正式比賽,不過1999年WGC成立後,順勢成為其中一站,當時總獎金為五百萬美元,並改為六十四支籤。

如今,這場堪稱巡迴賽中最難取得一席之地的賽事(因為沒有保障名單,唯一條件是名列世界六十四強,遇缺依排名遞補),總獎金翻倍為一千零五十萬美元。

當大家都把焦點集中在強森、Justin Thomas(賈斯汀‧湯瑪斯)、Jon Rahm(霍恩‧拉姆)等世界名將時,許多人可能忘記過去三年來最強的比洞賽高手其實是Kevin Kisner(凱文‧基斯納),本週除了將以衛冕者出戰世界比洞賽。

時間拉回到三年前的這場比洞賽,名列三十二號種子的基斯納在小組預賽兩戰一和,包括扳倒當時的世界球王強森,順利晉級十六強淘汰賽,接著一路闖進冠軍賽,不料卻遭到Bubba Watson(布巴‧華生)痛宰,最後以七剩六的懸殊比數慘敗。

一年後,基斯納的種子排序滑落至四十八位,首場比賽又敗給英格蘭選手Ian Poulter(伊恩‧波特),看起來情況非常不妙,沒想到接下來連贏六場,其中決賽以三剩二擊敗Matt Kuchar(馬特‧庫查),也讓他成為史上首回合輸球,最後還能贏得比洞賽冠軍的選手。

不論你會不會打高爾夫,只要看兩人對打,打最少桿那位就贏得這一洞,贏最多洞的就是贏家。六十四位頂尖好手,捉對廝殺,最後勝出的即為比洞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