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分齡與混齡

潘政琮。(Photo by Speed Media/Icon Sportswire via Getty Images)
潘政琮。(Photo by Speed Media/Icon Sportswire via Getty Images) (Icon Sportswire via Getty Images)

成立於2020年五月的苗栗縣未來之星高爾夫協會,由全國花園鄉村俱樂部總經理吳憲紘發起,擔任第一屆理事長,希望讓更多青少年對高爾夫產生興趣,發掘潛力選手。未來之星系列賽於2021年,向R&A申請世界業餘積分並順利獲得通過,舉辦比賽的兩年來,獲得參賽的選手及家長好評。

未來之星高爾夫協會理事長吳憲紘說:「我想在未來之星系列賽裡面,我們跟一般的比賽有一些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在於說我們希望透過混齡的方式,能夠不斷地去帶動一個所謂的傳承。」

「混齡比賽,比較年長的選手跟年輕選手同組,在比賽的過程,打球互相影響,經驗學習、世代傳承。」

「這好比說,像在我們學習一些運動的時候,如果旁邊有比較年長的哥哥、姐姐們一起,這些小朋友他們學習的速度,其實會快很多,而一代接一代也比較不會掉棒,我想這是我們舉辦混齡賽的出發點。」

社會人士業餘球友球敘活動屬於玩樂性質,以差點計算成績、排序名次。針對未來可能代表國家出賽的青少年培訓選手,一般比賽有所謂的「混齡賽」與「分齡賽」。

「混齡賽」是指參賽選手不分年齡,只要取得參賽資格進到比賽圍繩,只以總桿成績分勝負,定輸贏。

「分齡賽」則是選手報名時,按照年齡分級別,報名不同組別比賽,以中華民國高爾夫協會月賽為例:就分為男子公開組(未滿二十五歲,打藍梯)、男子A組(未滿十九歲,打藍梯)、男子B組(未滿十五歲,打白梯);女子公開組、A組、B組都打白梯,C組(未滿十三歲)、D組(未滿十一歲)。

高球競賽究竟是分齡好,還是混齡佳,沒有孰是孰非,孰優孰劣,只是不同思維,結局就大不同!

四十年前,台灣高爾夫發展萌芽之際,當時台灣島高爾夫球場不過十幾座球場,北台灣的老淡水球場、林口球場、新豐球場,中台灣有豐原球場,南臺灣最負盛名的高雄球場,東台灣則是花蓮球場。在這些老球場的青少年桿弟,利用工作閒暇練球,也成為代表台灣出國比賽的高爾夫國手。

能打的球場沒幾座,打球的青少年也沒幾人,國手選拔賽當然採混齡制,無論年齡只看能力,有趣的是台灣地小人稀,「混齡賽」選拔的國手,一代接一代的打出一片天,讓那個年代的台灣,成為亞洲地區的高球王國,至今呂良煥、謝敏男、郭吉雄、許勝三、盧建順、呂西鈞威名遠播,而在東瀛捲起台灣旋風的涂阿玉、蔡麗香、黃玥珡、黃璧洵、鄭美琦、曾秀鳳,她們的傳奇故事仍在流傳。

在苗栗苑裡的全國花園鄉村俱樂部培訓,如今在美巡賽征戰的潘政琮,稱霸女子高球世界排名第一達一百零九週的台灣球后曾雅妮,則是中華高協改採「分齡賽」後誕生的明星球員,只是如今後繼無人。

未來之星高爾夫協會2023年賽程,包括三月舉辦的未來之星系列賽春季錦標賽,六月舉辦的夏季錦標賽,八月舉辦的秋季錦標賽,以及十二月舉辦的第三屆未來之星全國青年盃,每場比賽皆為三回合五十四洞的比桿賽。主辦單位希望透過優質比賽,發掘台灣高球未來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