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體育媒體「錢」途無限

文/金竟仔

隨著社交媒體崛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競爭漸趨白熱化,發展空間愈來愈狹窄,但美國權威報章《紐約時報》豪花5.5億美元,收購美國體育網站《The Athletic》,或許說明了市場低估了新聞網站的商業前景,嚴重小覷體育媒體的光明「錢」途。

2017年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The Athletic創辦人Alex Mather豪言:「我們將等待每份報章流血不止,直至我們成為最後的餘生者。」起初,業界對此不屑一顧,想不到短短幾年,《紐約時報》卻願意用天文數字作出收購,預期交易將在首季內完成。

這個純體育新聞網站總部設於三藩市,今年剛滿「六歲」,賣點是深度分析和報道,近年發展極為迅速,有關消息經常被傳統媒體轉載。相比財經或時事範疇的網站或報章,專攻體育的媒體極少需要註冊付費(不計綜合性媒體),但《The Athletic》就是成功的表表者。

《紐約時報》同樣是需要註冊付費的,近五年股價大升250%,早已看中《The Athletic》,但去年出手曾經出手被拒,直至今年年頭才傳出喜訊。大企業併購本來就不是新鮮事,《紐約時報》之所以不惜工本,全因想吸納對方的訂閱用戶,進一步擴大市佔率,目標是「2025年之前擁有1000萬印刷量及數碼版訂閱用戶」。

一家媒體能否成功,內容提供者(即記者、作家或拍片人)的素質是重中之重,而這正是《The Athletic》逆流而上的原因。「我只想寫得更好,不想變成工廠機器。」2018年,美式足球球評Nicki Jhabvala加入了《The Athletic》後,終算到工作上的平衡,「以前我在《丹佛郵報》每星期要交25篇文章,所以我覺得自己愈寫愈差。」

《The Athletic》成立前三年,高薪挖角文筆流暢和分析獨特的文字工作者,並提供非傳統的工作模式,例如每周只需要交三篇文章,讓大家有機會、有時間進行深化報道,重拾初心。同時,他們一直堅持兼顧調查式文章,例如,2019年爆出美職棒侯斯頓太空人的「偷暗號」醜聞。

同時,《The Athletic》也深明自身定位,之前曾經嘗試進行視像報道,但最終還是放棄,認為戰線太多,分身乏術。另外,他們雖然在美國起家,但時至今日,他們報道歐洲體壇消息也吸引到不少讀者關注,因公司聘用了足球專家之外,也有足球經紀人,故此在轉會消息方面相當靈通,獨家消息絕非以訛傳訛。

當然,經濟分析師認為《紐約時報》這次投資的風險極高,一是他們本身都有幾十名體育部員工,二來《The Athletic》同樣受到疫情打擊,對上兩年收入7300萬美元,卻損失了1億美元。它的訂閱用戶超過100萬,當中不乏全球同業,而且每月費用不到40港元,十分划算。

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它的崛起給我們帶來兩個啟示,只要把一種技能做到極致,總會有人認同。說到底,媒體最重要的是人才,也是當今老闆最輕蔑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