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這位工程師,自家收藏 240 輛戰車!
作者:鱸魚
世界上什麼都有人收藏,但沒有幾個人收藏戰車,而且全部停放在自家後院的。
一共幾輛?還好,大約 240 輛,而且這傢伙曾經還是個標準的矽谷工程師。
這個矽谷人叫 Littlefield,史丹佛大學畢業,曾在惠普電腦當工程師,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戰車收藏家。當然跟我們不同的是,他家財萬貫,在矽谷的深山裡擁有一座 57 英畝的莊園外加幾億美金財富。
修復一輛戰車,斥資 100 萬美金
矽谷真正的有錢人都住在一些你沒聽過的地方,土地起跳都是以幾十英畝論,院子大到可以租給飛碟起降,而且永遠不會被人發現。房子稱之為豪宅,那太羞辱他了,我們只能稱之為莊園。從外面的鐵門進去,開車還得開好幾分鐘。這裡很多人家都有馬場和私人葡萄園。
也許當初做工程師,一切只是為了嘗試一下被耽誤的感覺,耽誤夠了再回頭玩自己喜歡的。由於從小心醉軍武模型,他從很小就開始注意戰車。長大以後開始收集真正的戰車,後來乾脆辭職從事收藏的正業,開始遠赴世界各地找尋戰爭中被丟棄擊毀的廢戰車,花數萬美金的代價,一部一部運回加州的莊園,由十幾名機械師試著重建。
問題是很多二戰時期的產品沒有藍圖沒有文獻,全部要靠個人力量到世界各地圖書館找尋。替換的零件則要靠找尋相同車型上的替代品,再不行,就要自行依原始藍圖打造。如此一來,平均修復一輛戰車要用 3 輛同型車的零件。
其中最有名的一件重建案是 1990 年有人在波蘭的一條河底發現一部二戰時期的納粹豹型坦克,已經在那兒靜躺了 46 年。這種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當然不會錯過,他以 5 千美金向波蘭政府買下這塊 49 噸的廢鐵,加上 3 萬 5 千元的運費,又花了 7 個人半年多的時間,用 3 輛同型報廢車上的零件,拚湊出全世界屈指可數還能行駛操作的納粹豹型坦克。
就為了這一項收集品,他所花費的總代價超過 100 萬美元。這整個過程也被 Discovery 製作成專集播出過。
藏家過世後,留下一片「戰車墳場」
他的收集品純粹是孤芳自賞,從來沒有對外公開過,直到 2009 年過世後,家人用他的名義成立基金會,由義工維修龐大的收藏品,每週開放 30 個名額,以自由募捐的方式維持基本開銷。
2012 年我買了一張募捐證明,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路上山,成為少數有幸參觀到他的收藏的人。在莊園鐵門前停下來,門自動開了。我依照標示沿著一條泥土路又開了好幾分鐘。一路上有森林小湖,不時看到廢棄的戰車躲在樹叢裡,就像我們家後院擺的爛花瓶一樣。那種感覺很怪異,像是在真實的戰場上,腦子裡想像的是機槍的火光和遠處的爆炸聲。但看到戰車又是那般沉重、古老、腐朽,你才意會到這是戰車墳場。
到了停車場,又愕然看到來訪客人的車輛,就停在幾輛生鏽的俄製戰車旁邊。那畫面不但突兀還時空錯亂。照片裡可以看到住家附近的空地上全是戰車,有些就放著任憑生鏽,旁邊就是小孩子的鞦韆。
大部分的展覽品都在 3 個巨大的廠房裡,外面眼睛看到的都是放不下的。我無法想像這樣的龐然巨物是如何從世界各個荒遠的角落運到這兒的,但這就是收藏的魅力──那種艱難和「不可為」 才更增加那份珍貴。
廠房裡已經重建完成的大約有 200 輛戰車,外面大約還有 40 輛,有些正在重建,有些可能還沒輪到,有些是不知道要怎麼處理的,有些可能就像放牛班的孩子,被放棄的。這其中有世界最古老的第一代戰車,已有 107 年歷史,也有戰車的吊車、拖車和一輛波灣戰爭時的飛毛腿飛彈的拖車,上面還掛著飛彈。
那次參觀過後不久,所有的收藏品就幾乎全部拍賣,最後大概還留了幾十輛搬不走,也沒人要的戰車繼續放在那裡生鏽。
錢是最便宜的,貴的是熱忱
這個人應該算是被工程師糟蹋的天才收藏家,還好有錢又覺悟得早,很早就跳出來死心踏地追尋他的嗜好。這樣的人要真永遠做一個朝九晚五的工程師,才真的是糟蹋天才、浪費生命。
那次離開莊園的時候,一路看著那些躲在樹叢裡的腐朽和沉重,心想這應該是全世界最「重」的投資。我說的「重」 不是錢,不是重量,是心力。
如果我們用那種「還不是因為他有錢」的膚淺酸眼光來看這件事,就太貶低一個人追求夢想的熱情。錢是最便宜的,貴的是熱忱,與投注的精力,而且是發揮到極致──這是最值得尊敬的。
看到那些沉重被丟棄的鋼鐵,也許是因為重建失敗,想到當初都是從幾萬公里的海外飄洋過海而來⋯⋯即使都是廢鐵,我可以肯定他仍是活得最有目的的人。
廢鐵會永遠在那兒,拍賣不會有人要,連搬都搬不動。你可以說那是戰車的屍骨⋯⋯就留著當他的墓碑吧。廢鐵並不是結局而是過程,那追求的過程他已經享受到了,後面的結局就不那麼重要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被工程師耽誤的收藏家:他在矽谷莊園裡,藏了 240 輛戰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是勇者,不是變態」他成立英國第一間跨性別博物館,收藏所有認同之旅
作者簡介:
鱸魚,那年厭倦了當代名著翻譯工作,看著別人都往矽谷跑,沒跟著上這艘船總覺得不放心。不得已只好出國改唸電腦,到了矽谷做了工程師。糟糕的是竟然做得還很成功,不知不覺就吃了一輩子的科技飯,後來也懶得再改了。現在吃飽、吃膩了,只能回頭拚命補一些當年想做而沒做的事。創作、玩音樂、騎登山車把自己搞得很累、探些愚蠢的險,都列在清單上。工作履歷倒挺誘人的,但生命履歷稍嫌空白了些。 所以只要跟工作無關的都充滿無限的熱忱,想趁著太陽下山之前,把生命搞得更豐富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