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奧運,你知道嗎?】奧運選手靠的是先天優勢還是後天苦練?

撰文/Soledad Echegoyen 博士 / 運動醫學專家

部分擁有天生優勢的人似乎較容易是破紀錄和得牌常勝軍。不過,還是會有例外。

Russia's Yelena Isinbayeva practices ahead of the women's pole vault final at the athletics event of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on August 6, 2012 in London.   AFP PHOTO / FRANCK FIFE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FRANCK FIFE/AFP/GettyImages)
俄羅斯選手 Yelena Isinbayeva,攝於 2012 年倫敦奧運撐竿跳決賽之前。照片來源:FRANCK FIFE / AFP / Getty Images (FRANCK FIFE via Getty Images)

看到奧運選手的身型,不禁令人好奇那樣的身材體態是練出來的,還是因為天生有這樣的優勢才獲選參加奧運。特定的生理體型特徵是否是奪冠的必要條件?我們看到運動員時總不免評價他們的身材,或者將某些游泳選手經常奪牌的原因,歸功於手臂較長或背部較寬大的身材優勢。各項運動所需身型和結構組成不同。本文中提及的「身型」,意謂著身高、四肢展幅、手臂或雙腿長度,而「結構組成」則指骨質密度、體重、體脂、肌肉量、優勢傾向或身高體重比率等數據。這些元素的組合都可能影響運動成就。

攝影師 Howard Schatz 拍攝了 125 張冠軍選手的照片,集結成《Athlete》(運動員) 一書。我們可從照片中清楚看出,運動員身型因運動項目而異。多位研究者亦指出,訓練會造成體態發展的改變。因此在肌力型運動項目上,選手的肌肉量占比就會較高,而其他運動 (如長跑等有氧耐力型項目) 選手的體脂低、身高雖較矮小但雙腿較修長。身體技巧則視各專項而異。有些項目十分要求協調性、需在空中旋轉或在平衡木上平衡。其他項目則需長距離競速,或者與夥伴搭配做出快速協調的動作。

對游泳選手來說,軀幹形狀非常重要,長度和厚度都得講究。以身高、質量和體表面積相同的游泳選手來看,在等速前進的狀況下,上半身身型即會造成流體力學阻力上的差距 (Papic & Sanders)。手臂較長的游泳選手,划水時推進力較大,因此前進速度較快。他們的身體組成則著重肌肉量。反觀某些專項,卻需要身材比例較修長且精瘦的選手。

Australia's Belinda Hocking competes in the Women's 200m Backstroke heat during the swimming event at the Rio 2016 Olympic Games at the Olympic Aquatics Stadium in Rio de Janeiro on August 11, 2016.   / AFP / François-Xavier MARIT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FRANCOIS-XAVIER MARIT/AFP via Getty Images)
2016 年 8 月 11 日,澳洲選手 Belinda Hocking 在里約奧運中於位在里約熱內盧的奧運運動場參加 200 公尺仰式賽事。| 照片來源:FRANCOIS-XAVIER MARIT / AFP 透過 Getty Images 取得 (FRANCOIS-XAVIER MARIT via Getty Images)

不過,這些身型要求也會與時俱進有所改變。舉例來說,一項分析 1996 年和 2016 年間體操選手特徵的研究便顯示這些選手的身高和體型已有不同 (Atikovic, Anthrop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Olympic Female and Male Artistic Gymnasts from 1996 to 201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rphology 2020)。

明顯的轉變

ATLANTA - JULY 25: U.S. gymnast Dominique Moceanu almost falls of the balance beam while performing her routine in the women's gymnastics competition during the 1996 Summer Olympic Games in Atlanta, Ga. She scored a 9.6. (Photo by Jim Davis/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美國體操選手 Dominique Moceanu 在於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舉行的 1996 年夏季奧運會中參加平衡木賽事。(照片來源:Jim Davis / 波士頓全球報,透過 Getty Images 取得)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體操選手向來嬌小,因為這讓他們有優異的平衡感且撐體旋轉也較容易。雖然體重較輕,但每公斤體重肌力佔比卻極高。多年來,女子體操選手的身高和體重都有增加,增幅分別為 42.4 公分和 5.77 公斤。男子選手則維持不變。值得注意的是,奧運參賽年齡也提高了,女子選手年齡提高了 4.02 歲,男子則是 2.5 歲。

為了應付今日的比賽強度,體操選手的身體也有轉變。他們雖仍嬌小,但雙臂與軀幹肌肉更加發達,來因應鞍馬協調動作、槓上轉體或地板加速的需求。過往的審美標準已經不符今日的體態要求。對身體的標準已經不同了。奧運冠軍 Simone Biles 曾說:「現在我能說自己不會再陷入比賽需要和迎合審美標準的掙扎中,也不再理會因為我不符合他人期待而在網路上遭到惡意批評的有害文化。因為沒有人有權利告訴我們『美』該是或不該是怎樣。」(Interview in Shape, 2020)。

Simone Biles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uring balance beam for women at the 49th FIG Artist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in  Hanns Martin Schleyer Halle in Stuttgart, Germany on October 13, 2019. (Photo by Ulrik Pedersen/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2019 年 10 月 13 日,美國選手 Simone Biles 在德國斯圖加特舉辦的第 49 屆世界競技體操錦標賽平衡木項目出賽 (照片來源:Ulrik Pedersen / NurPhoto 透過 Getty Images 取得)。 (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無獨有偶,亦有研究發現跑者的生理特徵、心肺能力、身體組成、大腿長度、厭氧閾値、跑步經濟性、能量消耗、步幅長度會影響運動表現。長距離跑者體脂低、非脂肪質量高且腿部精瘦,此外雙腿較長,造就卓越的跑步效率。即便是競走選手也因賽事距離而有身型差異。20 公里競走項目的選手比起 50 公里選手,肌肉質量和體脂較高,身材也較厚實。

RIO DE JANEIRO, BRAZIL - AUGUST 17: Andre de Grasse of Canada and Usain Bolt of Jamaica react as they compete in the Men's 200m Semifinals on Day 12 of the Rio 2016 Olympic Games at the Olympic Stadium on August 17, 2016 in Rio de Janeiro, Brazil. (Photo by Ian MacNi/Getty Images)
加拿大選手 Andre de Grasse 和牙買加選手 Usain Bolt 在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的 2016 里約奧運中,在奧運運動場舉行的 200 公尺準決賽中一較高下。(照片來源:Ian MacNi / Getty Images) (Ian MacNicol via Getty Images)

即便是團隊運動,對身體組成的要求也會因專項以及出賽守備位置不同而異。排球講究精準度和力量,因此需要兼具速度和爆發力的選手。研究發現訓練應有定期評估,從技術和策略以及技巧層面追蹤分析對跳躍力的影響。籃球員因其專項實務上的特殊要求,身高較高大,身材也較魁武,無論體積或質量都較高,與足球員相比體脂較高。

身型和訓練要求因運動項目而異

人體測量學特徵向來都是公認的必要追蹤項目,在未來冠軍選手的遴選上也是不可或缺的要角,畢竟已有一些作者提及型態特徵可能影響勝率 (Akşıt et al., 2017; Atikovic, 2020; Masanovic et al., 2018)。

別忘了,體態發展並不只與訓練有關,還需配合生理和身體特徵組成,且須與遺傳、營養和社會文化因素結合。

我們必須考量所有專項都需多年訓練和練習,而且部分運動項目 (如體操),更要從小開始訓練。體育賽事成就取決於目標明確的訓練、組織、個人對訓練安排的適應程度、參賽經驗、動力和心理因素,以及可造就較佳運動表現的身型和體態。訓練當然會讓體能進步,而體能具體來說便是與該運動項目相關的肌力、速度、爆發力、心肺耐力、認知反應速度、協調性和柔軟度。不過,比這些更重要的則是技術,因為無論是在身體條件相近或有差異的狀況下,技術都會影響結果。

Michael Phelps 就是後者的案例之一。他具備了游泳選手所需的一切特徵:身高、臂長和卓越的柔軟度。 此外,更靠著技巧在游泳過程以及入水和折返水下踢腿時,產生更優異的推進力。他的軀幹和頭部維持不動,手臂則向前伸長,同時軀幹則以腰椎為中心與下肢協調運動,做出沒有一絲能量浪費的動作「豚式踢 (dolphin kick)」。

In a picture taken with an underwater camera US swimmer Michael Phelps competes in the men's 200m butterfly heats swimming event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at the Olympic Park in London on July 30, 2012.  AFP PHOTO / FRANCOIS XAVIER MARIT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FRANCOIS XAVIER MARIT/AFP/GettyImages)
美國泳將 Michael Phelps 在 2012 年奧運會中於倫敦奧運公園出賽 200 公尺蝶式 | 照片來源:FRANCOIS XAVIER MARIT / AFP / GettyImages) (FRANCOIS XAVIER MARIT via Getty Images)

大家有時會認為身型是最重要因素,不過即便是同樣單項的奧運選手也有身型差異。基因正是造就身型和其他一些身體特徵差異的重要因素。身型即便重要,但別忘了光有身型優勢而無良好技巧無法獲勝,如果少了動力和眾人支持也會面臨瓶頸。 在被問到對向她看齊的人有什麼建議時,Simone Biles 的回應說得好:「寫下目標、絕不放棄。還有每天早上起床都做些自己喜歡且有熱情的事」。

選手是先天優勢加上後天苦練,得靠所有因素配合無間,才能站上頒獎台。

【延伸閱讀】

👉【關於奧運,你知道嗎?】拔除體毛是否能游得更快?

👉【關於奧運,你知道嗎?】比賽前的性行為是否能提升運動表現?

奧運相關影音

免責聲明

奧運、奧林匹亞、奧運五環、奧運格言Faster Higher Stronger及相關標章與吉祥物為國際奧委會、東京奧委會或其相關機構所擁有。本網站與上述該等機構並無任何贊助或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