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專欄/曾文誠】一條由⻄往東的關懷路(上)

張育綸接送孩子到處比賽。(曾文誠提供)
張育綸接送孩子到處比賽。(曾文誠提供)

文/曾文誠

台中到花蓮,地圖上直線距離很短,但實際移動的時間很長,遠比你想像的更長。

張育綸一年總得從台中往下到屏東再繞過南迴,接著往北一路開到花蓮幾趟,這是一段不算短的路程,多年下來老馬識途熟門熟路地,也慢慢縮短這當中所花的時間,「現在大概不到六個小時就能開到了」張育綸說,臉上沒有疲累感,倒有幾分藤原拓海在山路送豆腐的驕傲。

為什麼張育綸要大老遠從台中到花蓮,不為名不為利跑這一趟?這就是為什麼我從友人處聽到他的故事,會想一探究竟的原因了。

那天和張育綸碰面的地點很有意思,我們坐在北車的某餐廳內,外頭很熱鬧,很多人手上揮舞著國旗,準備參加總統候選人的造勢晚會,一牆之隔,張育綸慢慢地敘述他的故事,感覺四周都安靜了下來只剩他的聲音。

張育綸回憶到,2012年他像一般鄉⺠那般在網路閒逛,接著一則徵求義工的發文吸引了他,上頭說要找到花蓮三⺠國中蓋球場的志工。是覺得很有趣或是很有意義?張育綸沒有說當下他決定前往花蓮的動機,總之他是去了,開啟了之後無數次的台中往花蓮之旅。

所謂幫忙蓋球場,並沒有像徵文上說的那回事,張育綸一行數人到那才發現,其實球場已經蓋得差不多了,剩下只是收尾的工作罷了,看起來義工之行並沒有想像那麼偉大,兩三天的工作一下就結束了,也該是道別的時候。

要說再見時,一位名叫高偉強的孩子,沒有對著張育綸說掰掰,反而是很天真的問:「哥哥,你還會再回來嗎?」這問句深深地打動張育綸的心,在回台中的路上,高偉強那天真無邪的表情,還有那熱烈期盼的眼神,讓張育綸久久無法忘懷,那是一種被信任、被寄託的感覺。

我一定要再回來!對在都市成長的張育綸而言,花蓮的三⺠地區稱不上熱鬧,離最近的知名地點是玉里,但三⺠國中到玉里,沿著台九線還得開上二十分的車程,至於人口,據說不到一百票即能當選里長,這樣一個稱得上「窮鄉僻壤」的地方,只因一位小朋友的一句話,卻讓張育綸決定再回來。

故事回憶至此時,我是邊聽邊點頭的,不知我的頭點得用力不用力,但心是很震盪的。

2017年我決定徒步環島,從台北南下再繞行花東回家,試試看雙腳的能力,還有往前的毅力。當我從屏東楓港走南迴到台東,在一處名為安朔的地方住下,那時天色尚早,我到⺠宿外走走,看到一對原住⺠小姐弟在練習射箭,原本只想當觀眾的我,最後禁不起他們熱情的邀約,也上前小試了一下,他們則在旁妳一言我一語的指導,說真的,有沒有射中目標一點都不重要,但他們像天使般的臉龐卻令我這走了大半台灣,疲憊不已的旅人,有種身心靈解放之感,末了,在陽光已消逝的當下,最小的弟弟問了我一句:「你明天還會不會再來?」我好想再留一天,但我沒有,我繼續北上趕我的路程,卻留下直到今天都遺憾不已的決定。

或許張育綸也不想留下遺憾,或是他自己所形容的「去的沿路上都是剛收割完的農田,放眼望去一片片金黃色的油麻菜花景致,格外撫慰長途跋涉的心靈。」所以他重回三⺠,而且之後是年年去,有時一年內跑了好幾趟。

講起來張育綸並非是科班的棒球選手出身,能給予的技術指導有限,他也不是日進斗金的咖,要當球隊的金主也談不上,他有的可能只有雙手雙腳,還有一顆熱情的心。而這顆心好像不止放在棒球上。不知是不是經常性地往來⻄部與東部之間,張育綸也愛上了東海岸這片土地還有人們,他參加了台東馬偕醫院楊重源醫師所成立的基金會,並隨楊醫師前往尼泊爾一個名叫卡貝尼的地方義診,這麼一去又是得花上好久的時間。

走文至此,你可能跟我一樣的好奇,難道張育綸都不用工作嗎?我想探究這很庸俗但卻實際的問題,張育綸的回答是退伍後辛苦的買房轉手間累積了一點財富,目前手頭也有些工作進行,張育綸講到此,不知為何我突然想起李敖那句「革命前得先餵飽自己」的理論,現實也是如此,自己苦哈哈哪來多餘能力去關心別人,「哲學家都是出身富人」我在一本書上曾讀過這麼一句話,想來也是異曲同工。

回想過去,雖然經濟能力尚可,但心是空的,正在此時花蓮三⺠國中棒球隊小選手的那聲呼喚,似乎讓他有了解答。所以他自願開車從台中到花蓮,到球隊看能幫什麼就幫什麼,也許只是整理場地,也許只是餵餵球,也許是訂訂便當,也或是開車接送隊伍。

張育綸和三民棒球選手親如家人。(曾文誠提供)
張育綸和三民棒球選手親如家人。(曾文誠提供)

即使如此平凡,張育綸看來是很樂意做這些,否則不會堅持下去,樂意做下去是能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也和孩子的家人有更進一步的相處、進一步的感情,三⺠國中棒球隊成了他心靈最大的寄託,然而這同時張育綸眼睛卻看到一些被忽視的,那些你唯有親眼所見才能有感觸的。

曾在路邊張育綸看到一個景像,一個大概幼稚園年紀的孩子就躺在路旁無人聞問,這在都市是不可思議的畫面,但在這裡卻是沒有人在意,沒有人管這孩子是誰家的,危險與否。這裡除了孩子之外就只有老人了,小孩與老人構成這裡的人口主力,所以隔代教養不是新鮮事,其他伴隨而來的貧窮、酗酒等問題,也就成日常了,這些在其他原住⺠部落或許所在多有,但經常相處有了感情之後,見到如此景況,還是讓張育綸興起想改變什麼的念頭。

這念頭,在三⺠國中有了新教頭張志強後,完全觸發開來。

看下篇

【運動專欄/曾文誠】一條由⻄往東的關懷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