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速度超負荷的運用技巧與觀念嗎?

在概念上任何體能的訓練都必須要以「超負荷」為開頭,才能得到進步;但若要從最大速度的技術或力學機制直接下手(特別是以跑步而言),很難達到超負荷的要求。因為人最多就是出到「百分之百的全力」而已,要怎麼「超過」百分之百?

若以自行車為例,若肌肉收縮速度無法提升,則可以選擇加大齒比, 也可以用低阻力練習高迴轉,或者可以做汽機車引導或下坡俯衝。但以跑動為主要改善目標的話,就必須想辦法在以同樣出力,甚至稍微較低程度的出力下,找方法達到跑動機制的突破。其中,運用低磅數的彈力繩進行輔助牽引或運用斜坡地形,是兩種合適的簡易手段。

加入慢跑俱樂部官方LINE@

運用斜坡跑,可有效改善起跑與加速機制,增加推蹬力道與提升輸出功率。

同樣約3.5% 的緩坡改以下坡跑,經過影片分析,可得知完成四個步幅的時間不變, 但是總跨距與上坡跑相較增加 8.1%,適合協助進行最大速度突破。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適合練習下坡跑的路段必須要坡度極緩且極為平順,才不會快到跑者每一腳觸地都在剎車,破壞基本的技術特徵;或者在極不明顯的路面凹陷處(可能小至僅僅 2~3mm 的程度)讓人瞬間踩空扭傷。(上頁兩張照片,即是我自己在台北捷運淡水線北投機廠入口處的緩坡道,進行上坡與下坡跑的攝影分析。)

圖中以大約 3.5% 的微下坡,在不影響步頻和不產生錯誤的技術特徵(例如腳著地在身體重心前方及腳跟接觸到地面等等)的前提下,可以讓步距加大。如此夠讓身體在還不具備有更高速的「硬體條件」之前, 就先熟悉更高跑速的技術特性,以期突破神經系統的適應。

同樣以「分析體能區塊及分別擊破」與「提供超負荷刺激」的概念, 可以應用在許多其他的專項動作之速度瓶頸突破,而不僅限於跑步、游泳或自行車等只牽涉到線性位移的速度上。

譬如以棒球投手而言,透過高速攝影可以找出各個關鍵的動作特徵點,將整體動作進行分期;再經由與頂尖選手的動作比對,參考技術教練所提出的動作優缺點來訂定改進目標,以決定是否由軀幹的力量傳導或上肢的活動角度及專項肌力作提升;或者可以利用測力板,分析軸心腳推蹬和前導腳剎車的力量峰值,來判斷是否對下肢的主動發力或反應力量進行改善。此為「分別擊破」的策略。

或者更常見的是,透過交替使用加重的球和較輕的球,先誘發「想要做出更加強而有力的爆發」和「想要追上更快的物體繼續施力,以達到更高的離手速度」,以求打破經過長期訓練之後趨於定型的動作技術。此為「超負荷」的策略。

神經可塑性的開關

以阻力或助力作為輔助的訓練,除了概念上的「超負荷」之外,也可以從神經生理學的「神經可塑性」(neural-plasticity)觀點加以解釋。
此一理論強調,在技術執行的時候稍微進行回饋訊號的干擾(譬如我平常習慣投 5 盎司重的棒球,今天出手時忽然覺得它變重;或者平常我全力奔跑時是某種速度感,今天跑下坡好像覺得自己變快、腳觸地的時間被壓縮),可以迫使中樞神經系統「重新校準」命令訊號的產生與執行,在神經元之間產生新的突觸連結。

但比較特殊的是,若我們只是希望啟動神經可塑性的「開關」,那麼給予阻力或助力就比較適合施行在訓練前的熱身階段,或是在熱身完畢後的第一組少量使用,而不是作為整個訓練的主體。這與「超負荷」的原則不同;如果是想要藉由負荷劑量的調整,達到「超過」我現階段所能承受的程度,則會希望全部的主訓練都是由阻力或助力的訓練構成。

至於哪一個解釋方法才是對的?目前似乎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
是,在課表制定上選擇

1. 不會對現有動作特徵產生太大的負面影響,

2.最低的受傷風險,以及

3. 新奇有趣能激發心理動機的方式,都有助於突破速度瓶頸。

本文選自 墨刻出版 《減法訓練:減去不適合的方式 科學化高效體能訓練》一書。

本書以作者多年來的經驗,整合相關運動科學理論的數據佐證,詳細闡述不同的訓練方式與技巧應用,文字淺白易懂,不論是一般運動愛好者、職業運動員或是專業教練,都能從中獲得啟發,精準調控訓練計畫,讓每天的訓練課表更加科學化。

◎ 書籍資訊:減法訓練:減去不適合的方式 科學化高效體能訓練

◎ 延伸閱讀:學會設定運動目標 發揮你的體能潛力

◎ 更多運動資訊請見:慢跑俱樂部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