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柯誰敢登陸出擊

(合成圖/資料照)
(合成圖/資料照)

賴清德過境美國後,來自中國大陸的反制效應開始浮現。不論是大陸東部戰區在台灣周邊海空進行聯合戰備警巡,或大陸商務部宣布將依貿易壁壘調查結論研究是否中止ECFA。顯見大陸拿出經濟與安全的文武兩手向台灣投送資訊,希望台灣社會在大選之際審酌路線的意圖並不隱諱。

值得推敲的是,近日民調顯示,賴清德領先幅度似有擴大,侯友宜、柯文哲支持度合計後僅能勉強打平。究其原因,除包括非民進黨支持者或無色選民對在野黨勾心鬥角失望,相信更多數選民也認為,在野參選人迄今無法在兩岸關係上,拿出立論鮮明、得與民進黨截然區隔的選項,供民意做出有意義的區別選擇。

不論是侯友宜面對九二共識不思闡揚,扭捏被動接受;還是柯文哲聲稱不清楚九二共識內涵,要等當選之後才要跟大陸釐清定義,都無助擔憂兵凶戰危的選民凝聚出下架民進黨的團結力道。

雖然今年選舉,居住正義、能源困境、用路安全等民生內政議題,都較以往更具討論熱度,但總統大選最根本的還是要拿出不同陣營間在兩岸、外交及國安戰略思維上的不同和具體策略。如果選項模糊不清,也無怪乎侯、柯迄今未能有誰能展現統合板塊的氣勢。

要跨出正視大陸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全面重振兩岸關係,在眼下並沒有那麼艱難。從大勢看,不論是9月要在印度新德里舉辦的G20峰會,或11月在美國舊金山的APEC峰會,都提供了拜登和習近平雙邊見面的潛在機會。就此角度來看,妥善處理台海問題,應符合美、中共同的期望和利益,總統參選人若順勢為之並不突兀。

在兩岸關係層次中,盼促成政黨輪替的民意超過半數,這不僅說明主流民意對民進黨的腐化深感失望,更擔心台灣是否會重蹈烏克蘭的命運。在民意備感焦慮的當口,通過指標性的大動作,主張重振兩岸各類型態的交流,向世人證明台海風波驟起的「危險指數」將會下降,是總統參選人應該扛起的責任。

而在恢復交流和重振對話的基礎上,更應該拿出一套具有高度的維護台海「永久和平」的主張,使兩岸政策超越種種名詞的考證推敲,直抵人心最深層的憂思和渴望。

在野的參選人,誰能對赴陸出擊抱有信心?敢在大陸面前代表不認同民進黨路線的過半民意,說出兩岸關係的立場,藉此讓選民檢證大陸對這些主張的反應?或許這才是現階段應當思考的問題。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