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古蹟日16日登場 認識精采文資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響應2023年歐洲文化遺產日,文化部與歐洲同步於每年9月第3週末舉辦「全國古蹟日」活動,今年串連22縣市推出「全國文化資產行動博覽會」,16、17日於文化資產園區登場,以「在生活中遇見文化資產」為主題,結合展覽、文資市集、表演、工藝手作坊、大師講座、放映室,讓民眾認識文化資產的美好。

各縣市分別呈現精彩文資內容,彰化縣推出彰邑古城AR再現;基隆市帶來紙上散步及文化拼圖;屏東縣推出二峰圳地下堰堤VR體驗;高雄市以皮影戲及傀儡戲生動唱和傳承文資;嘉義縣藝師示範布袋戲道具刀劍彩繪;南投縣展現竹工藝、手工紙、天然染的編、纖、織技術,彰顯傳統工藝於生活的應用等精采內容。

現場同步推出「全臺傳統市場創生再造-生活中遇見新味道」特展,展示臺中第二市場、北斗紅磚市場等歷史建築和市場內的生活滋味;「續舊式-彩繪修護特展」呈現彩繪科技修護成果;「水下探奇展」以互動科技及遊戲帶來水下考古、探測和文資修復的知識等。

全國唯一培育傳統匠師的基地「文資傳匠工坊」,現場導覽葉銀河、葉俊源父子匠司聯手組立漢式疊斗棟架,並特別邀請瓦作技術能以不加現代防水毯而做到不漏水聞名的人間國寶傅明光保存者,親自示範教學屋坡面桷木施作技巧,讓民眾親炙大師風采。

全國文化資產行動博覽會,邀請高雄市「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呈現「嘉禮酬神-高雄的戲與偶」。(文化部提供)

全國文化資產行動博覽會,邀請嘉義縣展示「華麗初上─陳明山布景彩繪藝術」。(文化部提供)

2023全國古蹟日16、17日於文化資產園區登場,串連22縣市推出「全國文化資產行動博覽會」。(文化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