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參賽回顧:訓練是一種累積,賽事是一場考驗

image

台灣長跑界整體實力,無論頂尖選手、高階選手、業餘跑者難以大幅躍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台灣亞熱帶氣候的地理位置,夏季高溫濕熱非常不利於長跑運動,這是台灣長跑選手無法改變的事實,僅能透過國內高原訓練、國外短期移地訓練等方式因應。但此方法並非長久之計,也不是所有市民跑者都能執行。

圖為1994年第十一屆曾文水庫馬拉松賽男己組頒獎典禮。左起為黃崇華、蔡詩豐、高同晉


歷年來,台灣以長跑為本業或長年旅居國外參與訓練、賽事的頂尖選手屈指可數,最具指標性的馬拉松全國紀錄保持人許績勝老師則長期旅居日本。據悉當時王千銓(原名王珍輝)、官原順等名將都曾短暫旅居日本訓練。



反觀台灣土生土長的長跑選手,長年累月居住於濕熱台灣,無論訓練跑量、訓練強度、恢復能力等都打了不少折扣,最終能跑進奧運馬拉松殿堂的也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另一方面,位於台灣南方的國家,例如菲律賓、泰國、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整體長跑實力遠不如台灣。而中國大陸雖然長跑人才輩出,但更精準地說,實力在台灣之上的僅限於北方地區,如內蒙古、山東、遼寧、北京等地;南方地區如廣東、廣西、澳門、香港,歷年來也鮮少出現優秀的長跑選手,反倒是高原地區如雲南、內蒙古等地,頂尖好手不斷湧現。


image

圖為中國大陸女子一萬公尺全國紀錄保持人「東方神鹿」王軍霞於1997年來台分享會與作者合影。她的一萬公尺PB 29:31、馬拉松PB 2:24:07

中國大陸早期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是來自雲南的女子長跑名將鍾煥娣,長跑生涯中曾於一九九二年夏季奧運會奪下一萬公尺第四名佳績,個人一萬公尺最佳30分13秒。後期最知名的選手是來自馬家軍,至今仍為大陸女子一萬公尺全國紀錄保持人、被喻為「東方神鹿」的王軍霞,她曾於一九九六年夏季奧運會奪下五千公尺金牌,一九九三年於北京全運會一萬公尺跑出29分31秒紀錄,至今大陸仍無人突破。雖然後期馬家軍傳出不少禁藥疑雲,但其長跑實力仍有相當高的水準。



上述兩位大陸女子長跑名將,無論是整體實力與水準,在當時或現今世界級賽事都具有相當高的奪冠競爭力,也分別於一九九七年海峽兩岸長跑活動,以及個人分享會形式受邀短暫來訪台灣。熱衷瘋狂於長跑運動的我,很慶幸當年沒有錯過這兩場活動,現場聽取她們的訓練觀念、方法與訓練歷程,更把握難得機會合影留念。



一九九七年,在台灣最具指標性的女子馬拉松選手是吳美惠。她不僅非田徑長跑科班出生,更在當媽媽後才開始接觸跑步,馬拉松最佳成績為2小時58分56秒,是目前國內女子馬拉松歷代排名第二十六傑,更曾為台北縣(現新北市)奪下台灣區運會(現全運會)女子馬拉松金牌二連霸。


台灣最大型的運動賽事,當屬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簡稱全運會);在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九八年期間,全運會稱為「台灣區運動會」(簡稱區運會),每年十月份舉辦一次;一九七三年之前則稱為「台灣省運動會」(簡稱省運會)。



這場賽會由台灣各縣市推派選手參加,每個單項各縣市限額兩位選手報名,沒有年齡分組,僅有男女之別,各運動項目金牌選手可名正言順冠上「全國冠軍」頭銜。



每面金牌獎金各縣市頒訂不一,區運年代從十二萬至二十萬台幣不等,若為地主主辦縣市,獎金勢必加碼上調,以二〇一七年宜蘭縣地主主辦為例,金牌獎金從原本二十萬台幣,經縣內運動基金會及民間加碼,直接翻倍至四十萬台幣高額獎勵。如果是特殊運動單項,例如因體能嚴重衰竭原則上僅能參加一場的馬拉松項目,在區運年代獎金直接以加倍計算頒發,若成為連霸主(連續兩屆金牌)可能豪奪加倍獎金,部分縣市更是祭出二連霸加倍獎金、三連霸三倍獎金等誘人獎勵。



例如,前文提及吳美惠在區運會完成馬拉松二連霸,即獲得台北縣提供高達四十八萬的總獎金,因為一面馬拉松金牌獎金相當於任一項目金牌的兩倍,如果是二連霸的馬拉松金牌總獎金,就等同於一般項目四面金牌獎金加總。在長跑各距離項目上,近三十年是由吳文騫老師保有最多連霸與金牌數。另外,桃園縣劍道代表隊曾在區運會創下二十三連霸驚人紀錄。



雖然各縣市獎金辦法略有差異且逐年調整,不過當時區運會每年舉辦一次,以一位頂尖長跑選手巔峰期而論,少則三年,多則十多年以上,那麼三年內就有機會完成三連霸,十年就有機會完成十連霸傳奇。話雖這麼說,在區運會馬拉松賽的歷史中,也僅有我高中追隨的教練—郭宗智老師,曾於一九八四年完成馬拉松項目三連霸紀錄。



當然,眾人羨慕之餘,不能遺忘選手是用艱苦訓練換來的實力展現,況且一面金牌可能斷送另一個連霸,二連霸可能毀掉另兩位金牌得主。集榮耀與獎金光環於一身的,畢竟只是台灣極少數頂尖選手,也都是奧運等級台灣長跑名將。



一九九九年,區運會改制為全國運動會,也改為每兩年才舉辦一次,因此任何運動項目想完成連霸美夢都必須付出加倍的時間,這對運動員而言是相當嚴酷的考驗。



由於區運會連霸獎金實在太誘人,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少選手因此挺而走險。早期曾傳出欲尋求連霸的中距離選手,在賽前透過友人私下向奪冠呼聲極高的另一位選手商量禮讓金牌,但是那位頂尖選手不願在場上放水,還順利摘下金牌,後續更完成不可思議的連霸紀錄。不過,這只是個無法證實的傳說。



另一方面,全運會是台灣藥檢最嚴格賽會之一,每年還是多少傳出選手藥檢未過,國際體壇亦是如此,其所影響範圍之廣、涉及層級之深,實令人瞠目結舌。



無論單一國家結構性、單一系統訓練站,以及個別獨立選手,總是面臨追求榮耀與高額獎金的極大挑戰與壓力之下,在運動員榮耀與禁藥關卡之間不斷拉鋸。



吳美惠、來自樹林長跑的張榮輝大哥以及我,是台北縣區運馬拉松代表隊選手,從一九九五至一九九七年,連續三屆的高雄區運、屏東區運及嘉義區運都一起參加比賽。我們三位常常相約訓練,尤其到了每年十月份區運會的前三個月,假日早上便相約去三峽跑三十公里,回程我與張大哥會互相較勁,而下午我再坐車去台北田徑場,尋找現場的長跑好手繼續較勁偷練。



張榮輝大哥曾以市民跑者之姿,跑出全馬2小時42分17秒紀錄,他白天上班工作,僅能利用早晚與假日時間訓練,能在台灣場地跑出如此亮眼成績相當不易。而我對張大哥最恐懼,印象也最深刻的是他馬拉松的後段有相當強的尾勁。我曾在三十公里過後被他追上,被超越的瞬間即便沒有掉速,卻連跟的機會都沒有,只能眼睜睜看著他揚長而去。


有一年,台北縣的區運會五千公尺代表隊名單一直敲不定,於是北縣田委會在三重體育場辦了一場專屬選拔賽,當時我已確定入選馬拉松代表隊資格,根本不必下場檢測排名,也知道自己五千公尺的速度很差,下場與五千公尺專項選手競技,不僅難看更可能被套圈(註)。不過當時認為這是強度訓練的難得機會,抱持不怕被笑話的態度,於是鼓起勇氣向時任台北縣田委會的劉富福老師報名,下場當作測驗。


註:套圈

在田徑場上被追過一圈。



賽場上,我是唯一沒有穿釘鞋的選手,僅以最熟悉的馬拉松鞋應戰。鳴槍後,緊咬第一集團直到最後三百公尺,當時自己評斷再不開出去,最後衝刺階段一定會輸掉,於是告訴自己就當三百公尺間歇的最後一趟,卯足全力毫不保留狂開速度。最後跌破眾人眼鏡率先衝線抵達終點,不過成績是很普通的十六分三十秒左右,而五千公尺專項選手基本水準是十六分內。



憑良心說,當時如果有機會讓我參加區運會五千公尺,我打從心底不敢。因為區運五千公尺金牌選手都有機會跑進十五分內,等於鳴槍開跑後我就可能被不斷拉開,不到十圈就會被主集團套圈,萬一因此成為場邊所有觀眾的目光焦點,又是極大的壓力。這也是當時心態不成熟的我,對於場內賽(田徑場)存在恐懼的主因。


這場選拔賽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名選手,據說自費前往大陸移地訓練剛回來,比賽最終不如預期,然而這位選手在之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五千公尺就突飛猛進到十六分鐘內。這讓我學習到,去較涼爽的地區移訓,除了要注意密集訓練導致累積疲勞,如果主戰場在台灣,回來後也需要較長的時間適應與調整,才能表現出最佳的移訓成效與狀況。



與我亦敵亦友關係的張榮輝大哥,當時全程在旁觀戰選拔賽,賽後我心情大好,特邀張大哥到家裡短暫休息,下午又帶他到士林至善路楓林橋,兩人從楓林橋跑到風櫃嘴,並往五指山國軍公墓跑去。當下沒想太多,就是有路就跑,盡量選較緩的陡坡以拉高速度,目標是跑足三十公里。



抵達國軍公墓時,大霧瀰漫四處無人,自覺高強度運動訓練時氣場很強,絲毫沒有任何恐懼的心情。我們從下午跑到天黑才回來,在後段入夜後,我的狀況仍然相當好並不斷狂開速度,等訓練結束後,張大哥不斷誇我狀況很好,我心裡卻有一種可惜,他不是說我「實力堅強」,只是「狀況好」而已。


數十年來,自己就是個跑步狂熱份子,北部任何可跑步的場所絕不放過,卻沒有教練開立完整課表、編排階段性訓練目標、協助進行賽前調整,或是提醒可能過度疲勞。總是自己不斷尋找實力堅強的選手訓練,也習慣不與隊友一起進終點,訓練過程中一定要不斷纏鬥,分出個勝負高下才甘願︙這樣錯誤的訓練觀念至少伴隨我十五年以上。



現在,國內外超馬、馬拉松、路跑及越野跑等賽事眾多,選手和跑者更應該具有「階段性訓練計劃」與「年度賽事規劃」的觀念。



正所謂「訓練是一種累積,賽事是一場考驗」。訓練上,可累積訓練成果,避免因嚴重受傷而中斷訓練;賽事上,可提前訂定目標,透過不同賽事型態、距離來尋求突破。

image

本文選自 墨刻出版《一萬天不休跑》一書。 「人的一生絕非只有跑步,跑步卻可以帶給我們精采生命。」 作者黃崇華這麼說。他擔任跑步教練20年,是位對跑步極為熱愛、堅持的瘋狂跑步份子!本書記載他31年的跑步點滴,包括已消失的經典路跑賽、國際賽事的精采細節,並不藏私地分享他的訓練心法與比賽策略。

書籍資訊https://pse.is/3b4dge

◎ 延伸閱讀:七天250K環台長跑挑戰賽,熱血回憶錄:人定不一定勝天,但必能激發無窮潛力

◎ 更多運動資訊請見:慢跑俱樂部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