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終局 和局或新局
我問:「大家生活在台灣,卻產生完全不同、甚至是非常對立的族群,看起來好像化解的可能性都沒有,怎麼解釋這樣的現象?」
一位社會學退休教授、長期參加台灣獨立運動的外省朋友如此回答:「您的問題很嚴苛,這問題的凝固主要是因為外力,而由美日中的影響所造成。我的設想是:習近平如果揮軍打來,這問題自然化解,可是他不肯;或者美國宣布台灣獨立,可是他不敢;或者日本宣佈保護台灣,可是他無能。所以情況就僵住了。」
以上對話在台灣幾近瘋狂全民運動的總統大選中,頗有禪宗的機智風格,而在台海風雲密布的氛圍中,又有著卡繆處於阿爾及利亞危機時產生的「異鄉人」心境。齊克果說:「焦慮不安是人類的基本狀態,源於人類特有的自我意識,不只提醒我們面臨著最終的死亡,更渴望追求不朽的意義。」因此,當我們嘗試詮釋與舒緩社會長時期存在的族群、政黨間不斷的紛爭而產生的焦慮不安,我們真實的願望是渴望安全與光榮。但我們反射性地將所有問題與錯誤都歸於「他者」,也就是現狀的破壞者與理想的出賣者,並盼望著偉大領導者與救贖者出現。
這不代表我們沒有機會跨越深淵,到達彼岸。可是由於這個時代變化無常,族群與國家間相互認知中的非理性成分難以去除,集體性盲點就將持續地存在與進行。因此,舊的深淵尚未撫平,新的壕溝又開始出現。
戰後從大陸來台極少數的「托派」學者鄭學稼在其經濟史的譯著中說:「歷史證明,大制度在一段期間內,有它的用途與它的相對正當性。」又說:「近代的經濟理論,不是普遍的真理,當其所假定的條件不存在時,它們就不是真理了。」這是說,過去與現實中的政治、經濟制度有其用途與正當性,然而當所假定的條件變化時,制度性的因應將非常困難;而人宥於被教導的、既定的真理,難以適應新的環境變化,而執著於代表過去真理的符號,否則心理上與精神上將出現嚴重失衡。由此,群眾對新出現的領袖要求他堅持過去的真理,而新領袖若要走出危境卻必需找出新論述與路線。
台灣處於兩岸與國際關係的洶湧波濤中,將是一盤僵局,還是一盤和棋,甚或是終將棋盤上的棋子抹去,而重新立定的一盤新局?其實由我們自身的認識、意志與選擇,是可以有主動的條件,在看似無解的難局中找到活路。筆者認為,百年來台灣與中國的互動,必然汲取教訓,避免毀滅,而終將走上良性與康莊的道路。(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