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砲戰與一個中國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曾經對「八二三砲戰」完全不屑一顧的民進黨政府開始更新論述,將其從「國共內戰,與我何干」切換到「抗中保台,命運與共」的頻道。在砲戰65周年之際,蔡英文親自登島主持紀念儀式。賴清德、鄭文燦也紛紛發聲,稱金門一役守護台澎金馬的民主自由,為中華民國台灣的和平與繁榮奠下基礎。國史館館長陳儀深甚至宣稱八二三砲戰確定「中華民國台灣」領土範圍就是台澎金馬。然而,由大陸視角觀之,八二三砲戰不但不能為所謂「中華民國台灣」背書,反而彰顯了彼時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震驚世界的八二三砲戰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道奇觀。1958年8月23日,為了打擊美蔣氣焰,同時聲援中東人民反帝鬥爭,解放軍36個地面炮兵營和6個岸炮營突然對金門發動大規模炮擊,當天便射出炮彈3萬餘發,造成守島官兵死傷600多人,還有2名美軍顧問喪生。砲戰第一階段持續44天,戰役規模之大、發射之猛、時間之長,被參戰的解放軍官兵稱為軍史罕見。

儘管大陸在砲戰中取得了絕對優勢,卻放棄了唾手可得的金門。相反,在先聲奪人後,大陸便決定「打而不登,封而不死」,並於10月13日在報紙上宣布暫停炮擊,「使金門軍民同胞得到充分補給,包括糧食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他們固守。」10月25日又通知台灣方面,逢雙日不打,實際上單日也可能不發一炮。第二次台海危機的高潮終於結束。

根據陸續解密的檔案,毛澤東最初確有奪取金門的打算。然而,八二三砲戰暴露了美蔣矛盾,讓毛改變主意。原來,與台灣簽有共同防禦條約的美國先是表態要幫助蔣介石保衛金門和馬祖,但沒多久就變卦。時任國務卿杜勒斯一方面宣稱除非實現停火,否則國民黨軍隊從金門撤出是不明智的,另一方面又抱怨蔣介石將大量軍隊部署在金門等離島是「相當愚蠢的」。蔣介石當然不願意放棄這一「反攻大陸」的前沿陣地,於是回嗆「假定杜勒斯先生真的說了那句話,那亦只是片面的聲明」、「並無接受的義務」。

毛澤東立刻意識到,美國施壓蔣介石撤出金門的心機在於「以金換台,劃峽而治」,如果大陸乘勢攻占金門,最終卻拿不下台灣,就上了美國的圈套。對於蔣介石來說,金馬不但是維繫「反攻大陸」的政治和軍事紐帶,也是他堅決執行「一個中國」政策的支柱。

於是,毛澤東以大陸國防部長的名義對台灣發出文告,稱「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台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也是你們同意的。」在大陸「聯蔣制美」策略的配合下,老蔣終於守住金門。後來毛澤東還托人給蔣帶話,只要他能抵制美國,國共就可以合作。

「如果沒有當年八二三的勝利,就沒有今日的台灣。」這是蔡英文在金門講話的基調。當年老蔣講過類似的話,「無金門即無台灣」,但他還有更重要的後半句:「有台灣便有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