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股銀7月發卡市占 14年新低

疫情後第一個暑假,國銀在信用卡業務上積極搶客,但據金管會統計,7月公股銀行單月發卡量在所有發卡行中占比低於5%,創近14年最低。公股銀主管分析,主要是民營銀行加大發卡量,相較之下公股銀預算較少,但仍想辦法積極留客。

據金管會統計,過去10年的7月公股銀單月發卡量,大多約占總發卡量的10%~15%,2021年7月更衝高到16.37%之多,但今年在疫情解封後第一個暑假,民營銀行各種超高消費回饋搶占市場,使得公股銀單月發卡量僅占總發卡量的4.59%,創2009年以來新低。且過去10年的7月,公股銀行單月簽帳金額約占總簽帳金額7%~8.5%,今年占比則降至6.98%,更是2006年以來的最低。

公股銀主管分析,部分民營銀行在這波搶客潮中,幾乎不計成本,甚至強打回饋無上限,創造「神卡」級熱潮,除可達到拓展新客戶的目標,更能讓銀行打響知名度。

一般來說,一款新卡要能轉虧為盈,需要約五年,對民營銀行來說值得一搏,但公股銀不同,績效隨時會被檢視,在企金穩定獲利下,很難為了五年後的獲利,在消金投下這麼多的預算,這也是多年來公股銀在信用卡這個板塊,一直無法與民營銀行競爭的主因。

但公股銀的信用卡,不會因此權益較差。公股銀主管強調,信用卡對公股銀來說是提供多元客戶服務,藉以鞏固既有客群的重要一環,因此大多來自於行員推卡,以幾家在信用卡上有斬獲的公股銀來說,例如兆豐銀行、第一銀行、華南銀行,都是將信用卡作為協銷的一部分,提供給客戶其他服務上的優惠,尤其落實信用卡權益的穩健,不會輕易就大縮水。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邁斯科生醫 獲日商投資合作
全台73個行政區 房價年漲逾一成
遠端商機+蘋果訂單 創惟11月自結獲利 年增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