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科思:有望將SHP2抑制劑推向市場
【記者柯安聰台北報導】在全球抗癌藥研發領域中,晟德(4123)旗下的轉投資公司加科思(Jacobio;1167.HK)一直走在中國大陸這個醫療領域的研發前沿,更是引領者之一。該公司董事長兼CEO王印祥(圖),為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博士,擁有超過30年以上的腫瘤研究經歷。2003年他曾創辦貝達藥業(Beta Pharma Inc.),成功研發了肺癌藥物凱美納,成為中國首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物。
晟德集團於2015年投資加科思,為創始投資人之一,持有約25%的股權,為該公司第2大股東,2020年底,加科思成功於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截至2023年第3季,晟德仍持有10.55%股權。
回顧2001年,全球首款抗癌靶向藥格列衛(Imatinib)在美國獲准上市,這一時刻不僅救贖了眾多患者,也深刻改變了王印祥的職業生涯。他回憶說,格列衛問世正式開啓了靶向藥研發的黃金時代,我當時的研究方向也正好與此相關,每天都在實驗室進行相關研究。我想,也許是時候將腫瘤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成果轉向臨床應用了。
王印祥在回國創業後,於北京創辦了加科思,專注於開發針對癌症中無法成藥靶點的新藥。他強調,在成立之初,我們就確立了成為全球前3的目標,並以此為核心研發策略。目前,加科思的研發項目主要集中在6大腫瘤信號通路,包括KRAS、腫瘤免疫、腫瘤代謝、P53、RB、MYC。在SHP2、KRASmulti、P53等項目的研發上,公司已經取得全球前3的成績。
談到中國抗癌藥研發水平時,王印祥表示,中國的抗癌藥在過去20年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仿製藥到快速跟蹤式創新的時期,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研發定位全球市場的原創新藥,中國抗癌藥的研發能力正在向全球水平靠攏。
談到抗癌藥研發的難點,王印祥提到了癌症的複雜性和異質性,以及藥物的耐藥性問題。他指出,腫瘤同時具有異質性,不同的人對同樣的藥物具有不同的響應,因此需要更多基礎研究來揭示腫瘤發生發展與信號通路的關係。
談到全球癌症治療的未來趨勢,王印祥提到了生命科學與工程學的融合發展。他表示,全球癌症治療的第4次革命,很可能來自於生命科學與工程學的融合發展。未來針對難成藥靶點的藥物開發,以及細胞和基因療法(CGT)會有新的突破。
對於人類攻克癌症的進度,王印祥認為,腫瘤的研究還是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我們還做不到徹底治癒。但我們正在努力將腫瘤從不治之症,變成像糖尿病和心臟病一樣的慢性病。他強調,精準治療、改善生活質量、居家治療應該被納入抗癌藥經濟學的核心評價指標。
加科思的產品管線非常豐富,迄今已有7項產品進入IND階段。這些產品皆針對過去難以攻克的治療靶點,開發成新型抗癌藥物,在全球相關領域中居於前3,徹底鞏固了其在癌症新藥領域的不可撼動地位。
最近,在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ESMO)上,加科思公布了有關KRAS G12C抑制劑與SHP2抑制劑聯用的臨床數據,展現了卓越的療效。特別是在800毫克KRAS G12C抑制劑及2毫克SHP2抑制劑聯用的劑量組中,客觀緩解率(ORR)高達86.7%。若這一效果能夠在隨後的註冊臨床試驗中得到進一步確認,加科思有望成為全球首家將SHP2抑制劑成功推向市場的企業,為抗癌藥物領域帶來重要的創新突破。(自立電子報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