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不反中 賴清德的騙術
賴清德獲得民進黨提名參選2024年大選後,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假裝「不害怕和平」。近日,他又拋出「反共不反中」的論調,似乎是在釋放——他若當選,其大陸政策存在可塑性的訊息。然而,這種方式救不了台獨。
賴清德之所以假裝「不害怕和平」,是因為台灣民意在面對兩岸「戰與和」的問題時,已發展到所有參選者都需要承諾自己「能給台灣帶來和平」的程度。這是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所揭示的,地緣政治作用與台灣政黨格局的直接後果。
賴清德近日聲稱「反共不反中」,企圖把「戰與和」問題的焦點引向「民主價值衝突」。由此產生的疑問是,賴清德的真實立場是什麼?民進黨要將台灣引向何處?賴清德重新突出「反共」,難道不是意味其「抗中」立場,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改變嗎。這不是重新為台獨路線,搖旗吶喊嗎。賴清德所謂「反共不反中」,實際上是正在進行戰略欺騙——對台灣民眾做出假裝民進黨「不害怕和平」的模樣。
其一,民進黨的主政邏輯就是將大陸視為安全威脅。2020年以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軌跡揭示,民進黨一直在「對抗」大陸。其挑釁行為與決策邏輯源於思想層面追隨美國印太戰略,將中國大陸定位為台灣安全的威脅。
其二,民進黨面臨失去優勢政治版圖的威脅。民進黨將大陸定位為台灣安全的「威脅者」,這一判斷缺少台灣自身的戰略視野,缺少對中美關係及其地緣政治的思考,理所當然遇到了美國戰略失誤帶來的重大挫敗。
今年2月刊載在《大西洋月刊》和《外交事務》雜誌上,美國著名智庫民主基金會和華盛頓布魯金斯的研究報告都指出,2022年8月,裴洛西的「突破性訪台」不但沒有發揮拜登政府期盼的效果,反而刺激兩岸衝突,誘發台灣民眾對戰爭的恐懼。而新保守主義的「護欄」也沒有束縛住中國。
民進黨將兵役期延長等舉措,使台灣民眾看清了民進黨不惜犧牲兩岸關係的政策實質,而「抗中保台」政策也致使台灣政治版圖上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島內第二、第三大政治勢力與民進黨的競爭差距迅速縮小。民進黨將大陸定位為「敵手」,挑起兩岸危機的冒險政策因此難以繼續。
其三,賴清德與民進黨「抗中政治」的傳承關係。賴清德接任民進黨主席之後,綠營很早就定調,賴清德將是2024「大選」的唯一人選,以此顯示綠營內部不存在權力交接產生不確定性的問題,確定了賴清德與民進黨「抗中政治」之間的傳承關係。這種政治一致性就是堅持民進黨「反共反中」的路線不變。
其四,「親美、媚日、反共」,賴清德一以貫之。賴清德先後展示的「和平保台」與「反共」立場,顯示民進黨在「親美、媚日、反共」這三大需求上,一以貫之。除「緊隨美國」外,賴清德還持有「不疑美」不等於「不親日」,以及堅持「反共」立場不變。賴清德的這種選擇符合美國需求,同時與長期覬覦台灣的日本的政治利益也不謀而合。「反共」更是民進黨「冒險出擊」,爭取美日在戰略上,在烏克蘭和台灣之間「更明顯地傾向於台灣」的「理想突破口」。這也是作為從「台獨工作者」向「忠實代理人」轉變的賴清德,所需要的「投名狀」。
擁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仍然是美國在破壞兩岸和平等製造其需要的地區衝突時,「成本最低」的利用對象。民進黨也不會改變其「親美日,反中國」的路線,以其為首的「台獨」分裂勢力有可能給台海安全帶來更加危險的局面。(作者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