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精密機械進軍國際半導體展,接軌國際供應鏈
【財訊快報/記者戴海茜報導】全世界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 Taiwan 2023)昨天登場,在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推動下,近40餘家精密機械會員廠商參展,協助13家會員申請經濟部參展補助款。展覽主辦單位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已規劃明年將增設「精密機械專區」,提供半導體專業買主更完整的採購選項。機械公會從2021年開始與SEMI合作,推動半導體供應鏈自製比率,期望台灣精密機械業致力提高附加價值,轉型投入半導體領域。
面對近年來全球電動車、人工智慧(AI)浪潮,全球需求量大增,帶動半導體產業快速成長,加上新冠肺炎 疫情前後、地緣政治衝突越演越烈,對於減碳永續與零信任資安等意識高漲,過去數十年來形塑的全球化供應鏈更形破碎等因素影響,勢必要更為強化在地產業鏈韌性,促進不同產業競合升級。
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機械工業也進入智慧製造的新時代,展現出跨界整合的優勢,台灣半導體產業也在科技進步與智慧應用上扮演關鍵角色,並在全球供應鏈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讓雙方機械工業與半導體產業的緊密合作變得至關重要,成為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
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TAMI)理事長魏燦文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目前在國際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主要成功關鍵便在於有一個無縫接軌的強大供應鏈支撐,由精密機械、高階製程技術、特用化學材料,以及諸多專利智慧等上下游產業齊心跨域整合而成。
電子設備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蔡禎輝也認為,雖然目前半導體前段製程約占整個半導體設備營業額的80%以上,又有80%比例由前5大設備廠囊括,但無論是在客製化設備、模組或是精微加工成型發展,由台灣本土供應鏈提供的元件比例年年增加,角色也越來越吃重。
根據機械公會整理海關統計數據,2022年台灣機械業產值已達新台幣1.45兆元,其中占出口前兩大類的電子設備與檢量測設備,合計全年占比28.7%、出口金額達100.03億美元,且不斷成長,顯示因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堅強實力已逐漸擴散到相關設備產業;同時長期盤踞台灣進口機械設備前兩大類,也顯示台廠在內需市場仍有很大推動「進口替代」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