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學問大】軫來阮身邊

圖/翻拍電視畫面
圖/翻拍電視畫面

標題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台語歌詞裏面,當然,多數的歌詞都寫錯了,寫成,「回到我身邊」,或者「轉來我身邊」,這幾句話當然不是正確台語,而是夾雜中文的奇怪文,但是,教育部編的台語文字,把「軫」字和「轉」字,當成一個字可以共通使用,所以就變成「轉來我身邊」,這樣子就錯到離譜。因為「轉」和「軫」兩個字發音不同,看看下面這句台語,
「伊出門踅一輾,隨擱倒軫來」,中文寫成「他出門繞一圈,又回來了」,如果把東西搖動,台語寫成「踅震動」,「踅」這個字有繞圈的意思,但是,很多錯誤寫法「踅轉動」。
如果按照教育部的寫法「轉」和「軫」同一個字,那麼下面的句子就慘了,「陳同學去年轉學,今年轉軫來阮這班讀冊」,會變成「陳同學今年轉轉來阮這班讀冊」,所以,「轉」和「軫」不可通用。
台語會變成有音無字,原因除了古老之外,另一個因素當然是缺乏整合,最後遭到中文入侵,長期說台語的人被迫說中文,最後把自己的文字和中文亂混了,很多書寫因為方便行事,就把中文拿來用,用久了就習慣,而且是錯誤習慣。
例如出門找工作,台語把工作寫成「康饋」,其實正確的寫法就是「找空缺」,道理很簡單,早期台灣人內向含蓄善良,出門找工作之前要先問一下老闆,是否有「空缺」,不可以踏入門就說要工作,這是不禮貌的行為。
前幾次專欄寫到中文「赤裸身體」,改成台語後很多人寫成「脫肉體」,這種寫法當然不對,「赤裸」另外中文寫成「裸裎」,所以「裎」字就是卸下的意思,脫掉衣服就是「裎剝剔」,身上無一物,去歲,疫情期間,很多人喜歡開玩笑,用中文夾雜台文方式,寫成「脫口罩」,意思就是「脫褲子跑路」,「脫」的發音和「裎」字差距很大,「口」字台語發音,也與中文不同,可惜台灣人習慣惡搞自己的母語,當作是開玩笑,今天才變成這種拯救困難的境地。
想要把自己的台灣母語學好,必須先從尊重母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