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盤漸模糊 北藍南綠客家票非鐵板一塊
總統大選倒數半年,原本被視為藍軍鐵票部隊的客家族群,其實這些年已從南往北悄悄染綠。由於全國客家人口約有446.9萬人,每逢選舉即是兵家必爭之地,北部縣市幾乎是藍營執政,綠營只能從南部著手,目前看來已呈北藍南綠之勢。
國民黨立委鄭正鈐認為,客家族群的政治光譜不再是「客家偏藍」,藍營要贏回優勢,必須更加努力獲得選民認同。
客家族群被視為大選必爭之地,據客委會最新調查,全國客家人口約有466.9萬人,占全國人口比率19.8%,分布上以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最多。「客家妹」蔡英文總統推出浪漫台三線、客語納國家語言等政策,前總統馬英九、陳水扁也曾以客家血統為號召,爭取客家族群認同。
早期客家族群大量分布在桃竹苗及南部高雄、屏東等地,國民黨及民進黨在北部及南部各有優勢,因此藍綠在對手票倉設定的目標多半是「少輸為贏」,但情況逐漸翻轉,像桃園市經過民進黨執政8年攪動,且鼓勵人口移入,沖淡過去「南北桃」藩籬,客家族群也未必就是藍軍鐵票。
地方人士坦言,近年來隨著國民黨聲勢逐漸下滑,苗栗地區的藍綠政治版圖也出現鬆動,雖然仍是藍大於綠,但差距逐漸變小。而民進黨近年雖在客家選區積極耕耘,但去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桃園、竹縣、苗縣仍是國民黨天下,竹市則被民眾黨插旗。
鄭正鈐表示,藍營長期在桃竹苗地區領先的態勢,到了2016年總統大選便開始轉變,以新竹市而言,在2022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的得票率雖降至35.68%,但藍營在新竹市的優勢已不復見。
鄭正鈐認為,傳統上桃竹苗選票結構藍大於綠,但近年來移入桃竹苗工作的新選民大幅增加,年輕選民與中間選民亦逐漸趨增,加上在資訊爆炸且取得容易、傳播迅速的現況之下,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也從政黨認同的長期因素,逐漸傾向為議題取向與候選人取向的短期因素。
看更多相關新聞
長者健保免費⋯綠跟進 侯辦:為德不卒學半套
郭台銘引林則徐詩句抒發心境 願像韓國瑜「為中華民國粉身碎骨」
侯柯醫療政策雷同 柯加碼推全責護理
賴清德老家遭爆違建 新北認定屬實
「辣個男人」要出手了?許淑華親曝韓國瑜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