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屏東陸蟹 路面設涵管引導奔向大海
全台第一條陸蟹生態廊道誕生,這是在恆春半島的台26線道,公路總局打造兩處試驗性廊道,把路面架高,路面下是許多連續性箱涵與管涵,結合學者的研究,打造護蟹工程細節,學者更以此為重鎮,研究人工訊號光源,希望這向海之路,能有效守護蟹媽媽。
生寶寶這條路,蟹媽媽賭上了性命,路殺悲劇如何杜絕?台26線道刨除重建!
公路總局楓港工務段副段長 程永隆:「護蟹任務之外,我們也在思考,這樣做是足夠的嗎?之前我們有做了幾口箱涵來供陸蟹通過,也是就覺得不夠陸蟹使用,在今年的時候,又特別邀集專家學者,去設計這連續型的廊道。」
記者 陳怡臻:「台26線在香蕉灣漁港的路段,有長達500公尺的道路,路基整個架高1.6公尺,最主要是在它的下面,有要通往海邊的箱涵。」
道路架高讓螃蟹上不了路面,下方箱涵口的圍籬,關鍵在角度,
陸蟹學者 劉烘昌:「因為陸蟹很固執,牠有自己的導航系統,那時候我們做圍籬實驗,在45度時發現,抱卵母蟹碰到跟海岸線45度夾角圍籬的時候,大概有80%到90%,牠會往朝海洋方向前進。」
根據這研究,圍籬採45度夾角引導陸蟹,箱涵中間也略凹,讓兩側保持乾燥,避免路經的蟹媽媽沾到水而早產。這全國首座生態廊道,在香蕉灣和風吹砂各有一段,路旁的水溝,易讓路蟹出不來,也著手改善。
公路總局楓港工務段副段長 程永隆:「我們又在邊溝和(路邊)箱涵裡面,又再做了一些木條以及繩索,友善陸蟹這樣的攀爬。」
廊道的成效如何?學者進駐研究,陸蟹是否能通過箱涵走往海的這邊,根據過去研究,光源是關鍵。
陸蟹學者 李政璋:「因為它自然訊號都被隧道水泥遮蔽掉,不知道跑哪去,甚至從原地折返出來,會導致牠迷航。根據以前的研究,某些海蟹會被藍光吸引過來,我們在嘗試把這方法用在陸蟹上面,如果真的有用的話,以後這些地道式廊道,就能嘗試讓陸蟹從內陸端走出來。」
學者將在夜色下研究3個月,期盼生態廊道發揮效果,開創陸蟹繁殖之路的新里程!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美國國際科技展覽會 港都女孩獲工程力學二等獎
早安慈濟情|2023高雄區外籍生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