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總認只是短期之計 難在補足長照資源

家庭照護總會促補強長照資源。圖為外籍看護移工陪長者在公園散步。(本報資料照片)
家庭照護總會促補強長照資源。圖為外籍看護移工陪長者在公園散步。(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人口快速高齡化,照護需求漸增,目前國內常用巴氏量表來評估長者的身體功能,並作為申請外籍看護工的標準。行政院長陳建仁昨指示勞動部和衛福部研擬放寬申請門檻,民團表示樂見,但認為這只是短期之計,真正難題在於政府如何補強台灣中重度長照資源不足的缺口。

家庭照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指出,申請外籍看護不一定是全天需求,而是不便,例如長照失能等級中度5、6級,需要有人協助如廁、換尿布,但目前居家服務每天1到2小時、只來一次,無法滿足需求,家屬只好聘外籍看護工。相較之下,國外有每次停留20分鐘,協助如廁、換尿布,一天3至4次入戶的走動式服務,可滿足實際需求。

陳景寧表示,任何基於長照需求的申請資格鬆綁或行政程序簡化,減少民眾無謂奔波,家總都樂觀其成,但放寬申請外籍看護工只是短期之計,把國家應積極布建中重度長照資源的責任丟回給家庭自負、自己花錢,真正難題是如何補強台灣中重度長照資源不足的缺口。

陳景寧指出,隨著東南亞各國人口老化,日本、韓國也在搶人,可預期入台外籍看護工人力將漸枯竭,且成本更加昂貴,「5年或10年後,家庭還請得到人嗎?請得起人嗎?」外籍看護申請問題只是一環,民眾需要的是全面且符合需求的家庭照護資源。

巴氏量表主要用於評估日常生活功能,目前經由醫療管道評估,被照護者是否具有申請外籍看護的資格。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李龍騰指出,老人除了身體功能退化,也面臨認知功能退化,目前國際間已有許多認知功能量表,建議納入申請外籍看護的標準,不應以巴氏量表作為唯一評估工具。

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認為,許多研究顯示,老人家最大的困境是孤單,尤其是處於衰弱期、尚未失能的長者,更需要在他人陪伴下走出家門、增加與外界接觸,有助於延緩心理和生理退化,避免走向失能;若以巴氏量表做為申請外籍看護的唯一標準,這群長者恐怕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