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增聘產業外勞救急 但之後呢?

今春以來,各國紛紛開放邊境、擴展外人旅遊觀光,以振興疫後經濟。在台灣,政府職司部門也提出了600萬觀光客的目標,卻也連帶掀起了旅館業者可否比照國家重大建設名義,來爭取聘僱移工名額的政策紛擾。

一方面,面對美國對中國「去風險」與全球淨零碳排的目標追求,台灣必然就要改變經濟深耕的方式與啟動產業再轉型。另一方面,運行將近30年的外勞引進與管理方式,隨著台灣提前邁入超高齡社會,同時還要面對世代價值觀已然轉變的僱傭關係,確實需要勞動部有一番的變革作為。

為了解決國內缺工問題,政府日前決定針對製造業、營造業、農業及機構看護等四大產業,鬆綁移工聘僱資格,可謂意義重大的發展。

根據勞動部的說明,因為製程難以自動化而且辛苦程度高,核配比率為20%;另為鼓勵雇主承接已在台的失業、轉業移工,可額外享有5%的發配名額。同時,調高小型農企業及農民團體的移工核配比率;機構看護工改以許可床位核給名額,至於看護機構可聘雇移工的計算基礎,則允許採計護理人員為其分母等等。從6月17日起生效的本波放寬,預估增加引進2.8萬名移工。

反觀首先帶起社會關注的觀光旅館業,則不在鬆綁移工名單之內,而是另外取得政策補貼,得以就偏鄉落腳與雇用職缺的勞動程度,按照地段與性質取得5,000元到20,000元不等的應聘獎勵。

不過,在民間營造工程,到種苗、花卉、雜糧、咖啡、茶葉等高附加價值工作,獲准聘僱外勞之際,我們要再次提醒政府,台灣實質薪資的下降和生活物價的必然調升,雖然可用停徵貨物稅與公共費率來暫時隱藏其傷害,但是薪資的良性調整與特殊人才的長期培養,才是整體福國利民的所在。

究其實,若加上逃跑移工,甚至私自潛入來台或處於灰色地帶的學習型就業,在台移工總數早就突破80萬人。據此來看,外勞在台灣勞動力的占比,已是東亞最高。

至於使用外勞的產業,是否有在進行計畫性的升級轉型?國內人才是否在培育上,有斷層的產生?更重要的是,進用外籍人力的特殊業種,其在附加價值創造與稅賦貢獻度上,也都必須一併納入監控,盡速建立查核指標,以明瞭擴大名額、就業範圍的整體利弊,並能有定期做成的追蹤、檢討發布。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養地怎麼認定? 動工合理期間出爐
千金股年底競速 大立光王者回歸 掀比價
惠譽看人民幣 明年貶至6.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