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應正視極端氣候對養殖漁業的衝擊!
國內正為藍白合不合,該不該實施內閣制,核能納不納入綠色能源,抗中能不能保台等議題,爭議不休,卻無視於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變化,正在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生存帶來嚴重威脅,氣候變遷對水產養殖永續性的影響也引起國際廣泛關注;未來極端氣候變化的衝擊只會愈演愈烈,氣候變遷已被視為全球糧食生產的最高風險,也是對生產品質和數量的重大威脅,需要儘早防備。同樣的,近年來台灣乾旱和暴雨強度與頻率也呈現增加趨勢,尤其複合災害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對國內糧食(包含水產)生產和民眾生存,也已經造成嚴重衝擊,卻未見各總統候選人提出的具體主張和對策。
極端氣候影響的不只農耕,對養殖漁業的衝擊也越來越大,已經嚴重影響到養殖漁業的生產和發展,尤其不斷升高的溫度和鹽度壓力,也會導致水產養殖中流行病出現頻度增加,而流行性疾病的爆發仍然是限制許多國家水產養殖生產系統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水產養殖不僅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糧食生產部門,由於捕撈漁業的產量不可持續,該部門亦被視為滿足全球水產品不斷增長需求的唯一解決方案。水產養殖對全球魚類產量的貢獻達到8,210萬噸,佔全球魚類產量的份額,預計將從目前的46%成長到2030年的53%。然而受到氣候變遷加劇(例如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疾病和有害藻華增加、降雨模式轉變、海面鹽度變化等等)影響,養殖漁業可持續性已經受到威脅,連帶降低養殖漁業對糧食的貢獻。
國內文蛤養殖這些年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幾乎年年發生大量死亡情形(高達8-9成),且範圍不斷擴大,幾乎遍及所有文蛤養殖海域,養殖戶損失慘重。儘管政府依據「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每公頃給予11.8萬元現金救助,仍屬杯水車薪,加以未見有效的解決方法,業者不堪長期虧損,正考慮是否要改養其他魚種,甚至放棄長期經營的養殖事業,很可能影響國內文蛤產量,造成價格上漲,屆時又要從國外進口可替代性貝類如硬殼淺蜊、蛤蜊、貽貝、扇貝、白貝等等,不僅增加引進外來病原菌的風險,也可能重蹈進口蛋的覆轍。
養殖漁業在提供全球糧食需求,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多年來國內養殖漁業,始終陷入停滯現象,只有零星成功案例,無法滿足國內消費需求,每年尚需從國外進口37.8萬公噸食用水產物,來滿足消費者需求,整個養殖生產環境、技術、設備、行銷等,都有待具體改善。遺憾的是蔡政府為提高再生能源比率,大力推動漁電共生,全台20,905公頃魚塭已遭經濟部公告為「漁電共生專區」。政府雖然對外強調漁電共生係以養殖為主、綠能為輔,並堅持環保及生態優先,讓養殖漁民、地主及光電業者三贏。事實是不僅養殖戶需要自行摸索光電養殖模式,由於光電收益遠高於養殖收入,加以光電業者不懂養魚,有不少案例係以「光電為主,養殖只是點綴」,亦未見政府積極取締,加以有光電業者另行委外養殖公司代管,影響原有養殖戶的工作權。
圖/擷自高雄市政府漁電共生資訊平台
尤有甚者,政府為補足2025年光電缺口,還將進一步開放「漁電共生」中5000多公頃非「養殖生產區」魚塭,得免依照「漁電共生」40%遮蔽率限制也無須有養殖事實,美其名為「農光共存」方案,事實是放水光電業者,致引發學界批評及業界的強力反彈。這些行為若不能及時制止,一旦擴大勢必影響整個養殖漁業的生存發展。有感於極端氣候對養殖漁業的影響,將是持久,且很可能是不可逆轉的,進而對養殖漁民的經濟,造成嚴重後果。茲事體大,各總統候選人有必要提出具體可行的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