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型失智症增 平均1.5年才確診

今年66歲的周小姐(左)與72歲的黃先生(右)為年輕型失智者家庭,周小姐照顧先生長達11年,至今先生仍可以打桌球、走路平穩,堪稱年輕型失智症的「模範生」。記者許政榆/攝影
今年66歲的周小姐(左)與72歲的黃先生(右)為年輕型失智者家庭,周小姐照顧先生長達11年,至今先生仍可以打桌球、走路平穩,堪稱年輕型失智症的「模範生」。記者許政榆/攝影

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因失智症就醫廿三點九萬人,其中以高齡者為大宗,不過有一點八萬人是未滿六十五歲的「年輕型失智症」,占失智就醫人口約百分之七點七,相當於每十三名失智症就有一名不是老人。醫師提醒,年輕型失智症症狀與憂鬱症多重疊,包括情緒改變、注意力不集中等,恐因症狀出現,被迫提早離開職場,成為雙重打擊。

曾在台電任職黃先生,五十多歲時陸續出現憂鬱、沒元氣,原以為是憂鬱症,只要六十歲退休離開職場就會好轉,但他退休後,陸續走失、記憶力不佳,經就醫才確診年輕型失智症,他的太太為了照顧先生也跟著退休,但因為理解失智症,太太讓他維持打桌球習慣,直到黃先生七十歲左右才退化到影響語言功能。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近年有年輕化趨勢,相關原因多,包括空氣汙染被視為失智症危險因子;民眾對失智症識能提升,也讓民眾願意及早就醫、診斷,過去我國失智症診斷率約百分之卅,近年已提升至百分之五十。

徐文俊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於六十五歲前發病,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病程發展更快,初期大多有壓力大、睡眠障礙、憂鬱、焦慮等表現,常被誤認是憂鬱症,或是工作能力不佳,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耗費一年半才確診。

徐文俊說,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格外需要關注,在職場環境中,應協助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他們通常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且失智症的病程不同於中風等其他疾病,是逐步退化的病症,企業可思考如何給予協助,重新設計他們可持續發揮長才的職位,不該因員工罹患失智症就將他們辭退。

【看原文連結】

更多udn報導
男怨「濕式衛生紙」丟馬桶慘噴數千 專家建議:除「這個」其他都丟垃圾桶
駕機長途飛行會打瞌睡?機師現身揭真相「4成會睡著」:2種休息方式
坐太久易失智!每日久坐總時數成關鍵 超過「這標準」風險恐增加
賴佩霞請辭11月舞台劇…難找替代人選 「全劇團失業」網炸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