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半導體挑戰將更嚴峻!打造「護國群山」,關鍵技術、人才根留怎麼做?
「全球化,至少在半導體方面,已經是沒有了;自由貿易,已經是沒有了。我相信20、30年以後,台灣半導體製造環境也不那麼有利,這些都是演變,也和國家經濟發展情形有關。」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出席台積電運動會時,親口說了這段話。
言下之意,在未來幾年,具有複雜專業且深度整合的台灣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挑戰將與過去一樣嚴峻,甚至更為嚴峻,而台灣的科技地位也許將被印度、越南,或是被土地、水電資源充裕的日本取代。
全世界主要大國正朝向在地化發展,像是美國把晶片製造業從海外回歸,將關鍵技術留在國內;歐洲也有類似的補助計畫,吸引關鍵供應鏈到歐洲投資,企圖打造在地的晶片供應生態系,都顯示世界主要國家正減少對台灣晶片的依賴。當然,台灣不會那麼輕易放棄「矽盾」,經濟部、國科會的「晶創計畫」正跟上腳步,同時也盤算如何將中高階及最先進的製造技術、晶片人才根留台灣,聚焦AI、智慧車用等高速晶片應用產業。
在半導體產業鏈中,台灣除了掌握中游晶圓製造、下游封裝測試的領導優勢,更要取得上游IC設計的領先地位,打造出「區域化垂直分工」的新生態——至少要在下一個10年期間,讓台灣晶片產業從軍事至科學領域,持續扮演著重要角色。
盤點人才所需,產業生態均勻成長
「台灣的製造業,特別是資通訊,是高敏感的產業,涉及到國防安全及科技問題。」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坦言,從紅色供應鏈到地緣政治觀察,台灣科技產業面臨的挑戰都環環相扣,更多的是判斷要精準、風險考量要更周全。
關於科技人才,目前台灣遇到的問題是少子化趨勢,來不及培育管理層級的科技人才,只能從高階市場企業領袖挖掘,或在國際之間挖角;另一個問題是,台灣產業能否加緊部署全新科技的人才,例如AI、電動車、ESG相關的新題材,甚至增加現有缺少的資通訊研發能力。
簡立峰說,解決人才缺口的方法是,吸引優秀的國際學生來台就讀如半導體學院的相關學程,但他也發現有新的問題出現,像是學校的國際學生名額分配不足、畢業後的工作媒合、台灣的外語環境及移民政策不夠友善等,可見不論培養國際人才,或是培養台灣的專業人才,整體規畫都不該這麼短視。
另外,過去20年來,台灣政府為了保持晶片業的霸主地位,以壓低新台幣幣值來支持晶片出口,甚至補貼水電費用,讓科技製造可以使用較為便宜的能源。
簡立峰也提醒,這樣的作法是嚴重傾斜,也造成貧富懸殊、低薪及高房價的結構,整體經濟結構應該要回歸自由市場經濟的機制,均勻成長。
陷美中角力熱區,新闢AI產業應戰
談到科技業現存的挑戰,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建議,應重新探討國際及地緣政治間的關係,從這幾年的美中貿易摩擦、科技戰,到東南亞、南亞等部分國家與中國關係趨於緊張,意味著如今台灣位於國際地緣政治變化的中心點,更要關心整體局勢,重新調配貿易布局應對。而台灣在全球經貿上是美國第8大合作夥伴,更要確保供應鏈安全,避免科技產品被管制。
「美中貿易戰、俄烏戰爭下,台灣扮演著微妙角色,左右逢源,同時也左右為難,更要思考因應之道。」童子賢期盼,台灣找到有別於半導體的產業,打好資通訊產業、電子產業的基礎,切入電動車或醫療照護相關的研發製造,將有機會得到更大的產值,「不要只打造一座護國神山,而是要打造『護國群山』。」
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也認為,除了半導體之外,台灣也不該小覷AI巨浪。未來3至5年間,全世界的科技方向都將朝AI發展,但台灣在AI領域中不是領導者地位,更不應成為追隨者,而是要成為可以創新、創造且具有高執行力的國家。
因此,他認為,台灣政府應適當在科學研究基礎上分配資源,如投入相關的教育學程,同時加以整合半導體製造的人才及資源,進一步發展AI產業的規模,才能強化台灣整體的科技產業。
「AI、半導體,就像是金庸小說的倚天劍及屠龍刀。」盧超群形容,這2項產業現身江湖,將是未來台灣科技的發展關鍵,尤其科技產業的上游是半導體、下游是AI,台灣的上下游不但要大戰,還必須互助合作,集結產業鏈實力打造成新的商業模式及平台。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