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冰敷,還是熱敷?疼痛到底該找誰?

image

◎為什麼R.I.C.E.的發明人自己都說:「冰敷可能抑制修復」?

復健科每天在開立物理治療儀器的醫囑,「該冰敷或熱敷」這是門診超常問的問題。哎呀,其實對冰敷熱敷的經驗我們復健科是最豐富的,我個人對該問題的回覆有三個:

1.你覺得那個舒服就用哪個!兩者在實證醫學上都沒有足夠證據說其中一個比較有效。(病人總覺得這答案不夠專業,但其實這是

最好的答案)


2.止痛有更好的方法!復健科的治療儀器有光電冷熱力百百種,不用執著於冷熱,而且冷療只能到皮下一兩公分,熱療有深層熱可以到七八公分,所以如果你的病灶超過兩公分,還冰敷嗎?


3.要讓治療師「拗」增加活動度還是要用熱敷,才能放鬆軟組織。



這是2014~2017年復健界、運動醫學界,極度熱門的話題。原因是當初發明RICE的GabeMirkin醫師,在2014年三月自白:「教練們已經使用我的RICE原則數十年,但現在似乎(證據)顯示冰敷和完全休息可能抑制修復,而非幫助修復。」(翻譯原文)

他在1978年《運動醫學》一書中,首度提到RICE(休息、冰敷、壓迫、抬高)的原則,1986在期刊發表後,從此被奉為圭臬。你以為是個醫學自古以來的常規治療,事實上只有三十餘年的歷史而已。

GabeMirkin醫師「自白說」一出,新聞轟動標題「冰河時代結束」!果然在全世界引起兩方論戰,冰敷派多是實務派,覺得臨床經驗上這樣效果很好;熱敷派多是理論派,拿出文獻說冰敷對軟組織修復沒有什麼幫助,造成血管收縮,可能造成組織修復不良、神經傷害。而最後的重擊就是實戰派的美國運動傷害防護協會(NATA)也公開將冰敷的證據等級從A降到最差的C,而且還說歐洲系統就很少冰敷,他們運動恢復得也很好;台灣大部分醫師喜歡冰敷,是受美系的影響。很多你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枕頭是軟的、鞋子應該分左右,事實上都是近百年的事情而已,並非行之有年的真理。

我自己也常常幫自己打增生療法,有一次在美國一位大師幫我打PRP,打完後馬上冰敷,我還是痛得要命將近一週,可是後來我又接受幾次治療,用熱敷通常一天內就不痛了;我自己的想法是促進循環或組織變軟後可以活動還是蠻重要的。

軟組織受傷處理原則:被奉為圭臬的RICE,現在也被和平與愛PEACE&LOVE所取代。

image


◎「冰與火之爭?」別太執著冷熱


我無意引戰,冰敷對復原沒什麼證據說有幫助,熱敷也好不到哪裡去,回顧研究都告訴你兩者沒什麼差異。我們復健科每天在幫病人冷熱敷,現在的治療指引傾向減少冰敷,我們遇過不喜歡冰敷的人,也遇過不喜歡熱敷的人,所以我才說因人而異,那個舒服用那個,反正止痛效果差異不大。

甚至多數人觀念急性期只能冰敷,也曾有研究將急性下背痛的病人,分成冰敷、熱敷兩組去比較,發現吃止痛藥如果能加上冷熱敷效果都能更好!但熱敷那組效果似乎又更好一些!

此外,熱敷除了熱敷包、紅外線那樣的「淺層熱」外,尚有「深層熱」:短波、微波、超音波,超音波還可以搭配藥膏將藥效導入!我們復健科還有電療、雷射、磁療等,對組織修復都有幫助,所以實在無需執著在冷、熱。更重要的是,徒手運動治療(要增加活動度時,我們也需要熱敷)才是對功能進展最有幫助的!

image

由上至下,分別是急性下背痛患者只吃止痛藥、止痛藥加冰敷、止痛藥加 熱敷,三者15天內的疼痛度變化。發現止痛藥加熱敷效果最好。

◎「發炎是修復的第一步」RossHauser醫師提倡M.E.A.T.


RossHauser醫師認為冰敷和消炎止痛藥,扼殺了人體自我修復的能力;JoséF.Lana醫師在他的書中,也提到打完PRP應減少冰療以加強血小板活化、促進修復的發炎期,於是相對於R.I.C.E.,他們提出了MEAT的新策略:

image


我自己將MEAT這個新策略,理解成「徒手治療、運動治療、治標、治本」,這不正是我們要恢復健康(尤結構穩定性),迎接嶄新的每一天所需要的嗎?

◎肌肉骨骼疼痛該找誰?「典範轉移」


台灣目前大部分的人若有肌肉骨骼疼痛,多是找按摩、國術館、中醫傷科、骨科等。其中大多數的人康復了,但也有部分的人變慢性疼痛或衍生問題。原因無非過猶不及,我心目中理想的肌肉骨骼疼痛治療典範如下:

image

請注意:這裡的疼痛指的是「肌肉骨骼疼痛」,例如肩頸痠痛、腰痛、膝痛等,肚子痛、經痛、癌痛則不在此列。僅供參考,實際狀況應以專業人員判斷為準。

如果你一開始就是車禍、嚴重傷害,可以從路徑一開始,評估是否有骨折、是否需要開刀。若無需手術,則進入路徑二。

如果你一開始就是單一部位的慢性運動傷害、慢性腰痛等問題,可以從路徑二開始。部分急性傷害,如腳踝扭傷、閃到腰,也可以直接進入路徑二,評估是否適合儀器治療(冷熱療、電療、雷射等),或需要介入性治療(注射治療、神經調節治療等)。若慢性到有轉移或多關節的疼痛,則進入路徑三。

如果你一開始就是全身到處疼痛,可以從路徑三開始。一般還是建議先從結構性的觀點來處理,「SFMA精選功能性動作評估」是評估的利器。若療效不佳,則進入化學性的評估,「功能醫學」我認為是目前絕佳利器。若還是療效不佳,則進入情緒性的評估,一般民眾容易抗拒,因為怕被標籤化,但為了自己康復,理論上慢性疼痛都應該做情緒方面的評估;專業人士能夠讓你了解深層的自己,包括如何放鬆、如何找回快樂,保證超乎想像。


◎何時該懷疑你的疼痛症狀,有化學、情緒因素?


1.症狀有時間性:彷彿有日夜週期,或和月經、季節、氣候有關。

2.你的疼痛常伴隨身體症狀:如頭痛、耳鳴、眼痛、胸悶、腸胃症狀、下腹痛、失眠、腦霧、鼻竇炎、過敏等。

3.症狀和飲食、腸胃狀況、補充營養素、藥物、泡溫泉等有關:中醫都說葛根可以治「項背強几几」(指的是可治頸部和上背部的僵硬痠痛感),可見許多食物和身體痠痛有關,更遑論排除性飲食的療效了!有人吃了合利他命、益生菌疼痛改善;或疼痛發生在服用降血脂藥、抗生素之後,都暗示可能有關。

4.小關節疼痛僵硬、全身到處痛:這些都是免疫疾病的亞臨床症狀,可能在風濕免疫科未被認定是某個疾病,但足以暗示身體機能有問題了。

5.結構治療多次無效:若SFMA測起來沒啥問題,或矯正了痛還是沒好,請不要再執著你的身體疼痛是結構問題;此外,我個人有口袋名單,他們都是結構層面的超級專家,因此給某些醫師或治療師治療數次無效後,可能是化學或情緒因素。

6.慢性疼痛發生自某次重大事件後:包括牙科治療、感染、住院、手術、車禍、搬家、換工作、結婚生子等。


image

本文選自原水文化《 腰痛、膝蓋痛≠要開刀?PRP增生療法醫師教你重啟超人的修復力 》一書。


◎書籍資訊:https://lihi1.com/nHq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