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全球化 台積電如何避險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返回母校麻省理工學院(MIT)演講並且強調「國家安全」,以「從德州儀器到台灣 半導體製造的生命課題」為主題,公開表示「沒有國家安全,我們將失去一切」,提醒政府無論如何都要避免冷戰,認為台灣在半導體的成功來自優秀人才、經驗曲線理論、工業製造業的地理集中度等。當台積電的科技成就有助於保護台灣而有「護國神山」封號,對於張忠謀而言「國家安全」反而才是永固台積電既有優勢的根本之道。
全球政經局勢再度面臨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導致「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現象加劇,目前從歐洲、中東、台海三地一旦全數爆發軍事衝突,在「俄烏戰爭」、「以巴衝突」後若「台海開戰」,「雙重三戰」也將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曾公開表示,美國因應中國攻打台灣便會摧毀半導體設施,避免遭中國接收並控制全球經濟,這類「終結台積電」觀點也曾出現在美國陸軍戰爭學院論文,也印證了戰爭全球化迫使「國家安全」下的台積電科技優勢恐覆巢之下無完卵。
海峽兩岸局勢也將牽動區域穩定,成為地緣政治中的潛在「戰爭熱區」,例如美國「晶片法案」是在2020年川普政府任內經由兩黨議員共同通過,直到拜登上任仍將中國視為頭號對手,美國因應中美競爭勢必推動「拉台防中」的半導體戰略;因應中國控制台灣即可切斷美國尖端晶片的供應來源,美國目前為了確保半導體產業優勢,積極制止中國掌控關鍵性晶片技術,台積電科技優勢也讓台灣躍升關鍵角色,但在「國家安全」面向宛如芒刺在背。
張忠謀認為「在不傷害本國國安、不傷害現在或未來的科技領先條件下,允許本國企業及同盟國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外國產品與服務進入本國」也印證了供應鏈重組趨勢。
台灣半導體業的先進製程根留本國,並將成熟製程採取全球佈局,半導體業因為台灣持續搶進3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但在國際客戶的普遍要求與風險考量下,成熟製程分散至日本、歐洲、新加坡等地;台灣過去90%以上的產能集中,目前相繼前往日本、美國、德國進行投資計劃,呈現部分產能分散態勢,台積電因擁有科技產業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因此需在「國家安全」考量之下做好超前部署。
印度、越南、印尼的半導體發展未來可能威脅台灣,美國正在積極輔導他們成為半導體供應鏈的成員來分散風險,主要仍是中美身陷科技對壘與兩岸軍事對峙,加上半導體供應鏈分散趨勢,誰都想要成為中美貿易戰的贏家;印尼總統佐科威9月就在東協峰會表達野心,向美國副總統賀錦麗表達有意願發展半導體產業,強調已經準備成為美國半導體供應鏈的盟友,這些國家相對在政局穩定上優於兩岸對壘,誰能晉升下個世界工廠取決於以國家安全為前提的科技競爭。
台灣現有的半導體產業優勢取決科技政策發展,整體環境提升是否得以滿足產業發展,例如台積電在桃園龍潭科學園區第三期擴建設廠爭議,徵收土地面積其中88%為私人土地且連帶影響百戶居民,凸顯台灣在土地與水電資源的豐沛度上比起印度、越南、印尼已經飽和;台積電要將先進製程留在自己國家,成熟製程佈局世界各地,科技競爭上的技術轉移風險仍是心腹大患。
當台積電被美譽成台灣的「護國神山」,政府在晶片大戰中難道不能當一回「國護神山」的角色嗎?(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