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中共陷多重危機 美深耕亞洲維持穩定

◎董慧明

近年來,中國大陸面臨一系列經濟挑戰,包括經濟成長表現疲弱、市場消費力不足,導致通貨緊縮,這不僅不利於政局穩定,也逐漸對國際金融體系產生衝擊,引起各國高度關切。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不乏引人矚目的經濟事件,例如房地產開發商「恒大集團」在美申請破產保護、「碧桂園」陷入倒債危機,以及官方暫停公布青年失業率數據,不時傳出科技業遭到打壓等,中共採取一系列政策,將「國家安全」置於經濟建設之前,已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此外,今年也是中共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屆滿10週年。儘管該倡議旨在強化亞洲和全球經濟聯繫,卻因多國陷入債務困境,被指責為「債務陷阱外交」。許多貧窮國家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引發國際社會的擔憂。最近,「7大工業國集團」(G7)成員國義大利甚至傳出不再續簽「一帶一路」,顯示愈來愈多國家對中共勢力擴張野心的疑慮日益加深。

除了經濟問題,中共在政治上侵犯他國主權的行為,也受到廣泛抨擊。近日中共發布「2023年版標準地圖」,將存有爭議的領土擅自納入版圖,隨即引發我國和印度、尼泊爾、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的不滿與抗議。另一例證則是甫結束的第26次「東協+3」(東協10國+日韓「中」)峰會,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在會議上聚焦中共在南海的擴張行為,強調國際法和自由航行的重要性,凸顯對南海爭端與安全局勢的重視。

即將於9月9日在新德里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美國總統拜登將出席,並提出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方案;他接續將訪問越南,商討對該國投資半導體、能源及飛機製造等領域。這些舉措顯示,面對中共在地緣政治和外交政策上的爭議行為,美國正積極展開亞洲戰略新布局,以維護地區穩定、抗衡中共影響力。

國際局勢充滿變數,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源於相關利益國家的內部問題。過去40年來,中共取得大幅經濟成長,得益於和各國建立和諧友好關係,以及市場擴大改革開放政策。然而,隨著《對外關係法》、《反間諜法》、《外國國家豁免法》相繼頒布與實施,以及計畫修訂的《治安管理處罰法》增加多項懲罰行為,已引發社會多方反對聲浪。可見,過度著重「國家安全」管控,終將降低外國投資意願,遑論振興經濟。中共內部經濟困境和外交政策引發了國際不安,促使美國採取積極措施,強化在亞洲的戰略合作,大國競爭勢必加劇。面對不斷增加的風險,必須謹慎應對地緣政治安全局勢的變化,以確保地區穩定和國家利益。(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