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俄無端發動戰爭 強權地位一去不回

◎李俊毅

俄國總統蒲亭17日飛抵北京,參加第3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看似受到高規格接待,亦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進行場邊會談。這是蒲亭今年第2度出訪,且為首次踏出前蘇聯國家地區。今年3月,國際刑事法院(ICC)以蒲亭「非法遣送」烏克蘭兒童為由發布逮捕令,令他無法任意進入ICC成員國之國境。爰此,蒲亭未出席8月於南非舉辦的「金磚國家高峰會」,但於10月出訪吉爾吉斯,並參加中共的「一帶一路」高峰會,因後兩者皆非ICC成員。

表面上,蒲亭此次出訪是俄國的外交勝利。首先,此舉彰顯俄「中」於2022年2月4日宣布的「無上限」夥伴關係;另北韓領導人金正恩9月中旬訪俄,以及伊朗在烏俄戰爭中向俄國提供無人機等,更反映威權國家集結的態勢;其次,10月7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引爆新一輪以巴衝突,俄國認為西方國家未來將轉移注意力,並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持,有利俄國的「特別軍事行動」;第三,蒲亭亦指控以巴衝突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失敗,宣稱俄國在衝突的解決上,扮演正面角色。

然而,蒲亭的出訪並不是俄國的成功,而是限制。首先,相較於習近平3月專程受邀訪問莫斯科,蒲亭此次僅是中共的賓客之一,雙方的安排並不對等;其次,俄國因侵烏戰爭遭制裁,連帶影響行經該國的鐵道運輸,使俄國更加依賴中國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並使俄國主導之「歐亞經濟聯盟」與中共主導的「一帶一路」計畫受阻。因此,雖然蒲亭與習近平以「親愛的朋友」互稱,且出訪前曾表示,俄國不將「一帶一路」視為中共支配他國的意圖,然而俄國在經貿關係上,顯然日漸依賴中國大陸。

最後,俄國發動侵烏戰爭的事實,使其在介入中東和談上,缺乏正當性。設若以巴衝突擴大,進一步牽涉伊朗與敘利亞等友俄國家,俄國如何在支持這些國家的同時,維繫與以色列的關係,將是外交難題。蘇聯解體後,約100萬猶太人自前蘇聯遷徙至以色列,是兩國關係的重要基石。影響所及,以色列在烏俄戰爭中雖聲援烏克蘭,迄今仍未提供軍援。

蒲亭看似風光出訪北京,背後的意涵卻是俄國強權地位一去不回。此困境的根本原因,在於無端發動戰爭,並在戰爭中面臨頑強抵抗。這也是其他修正主義國家,應從烏俄戰爭習得的教訓之一。(作者為國防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