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國防科研軍民協力 強化軍、經效能

◎蘇紫雲

「2023年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圓滿閉幕。本屆規模盛大,參展的自主研發各類裝備,不僅專業人士高度肯定,更贏得國人支持。這項兩年一度的盛會,充分展現國防裝備與科技的發展,以實體方式向國人呈現國軍兵力整建與研發成果,美國、捷克也以國家隊方式參與,可謂意義非凡。

具代表性的「國防館」,各類亮相的新裝備廣受矚目,包括騰雲大型無人機、銳鳶II中型無人機、攻擊型無人機、巡弋飛彈I型、飛行操控模擬系統、穿戴式外骨骼等武器裝備、新世代5.56公厘XTS112戰鬥步槍、反射式內紅點光學瞄準鏡,以及軍備局自力研發的新式偵搜戰術輪車等,展現我國國防科技研發成效。其中無人機系統性的發展,包括偵搜、攻擊機型,可有效壓制敵攻勢,開展不對稱戰力;新式步槍、內紅點光學瞄準器和穿戴式外骨骼,則為個人裝備,可有效提升單兵戰鬥能力及戰鬥支援單位的物流能力。具有抗彈能力的新式偵搜戰術輪車,則為軍備局繼成功研製雲豹甲車的另一力作,具四輪驅動與轉向的重度越野能力,其光電系統可執行日夜偵搜,最大偵搜範圍達12公里,能有效執行偵搜、警戒、掩護及反擊任務。

由作戰戰略層級觀察,這些戰術裝備的發展,可有效支持不對稱作戰需求,各軍兵種藉由新裝備,能獲得更多元的戰法運用,整合戰場管理與兵火力投射,有助執行聯合作戰及兵種協同打擊的總和戰力。將作戰需求及裝備研製進一步結合,使用兵與造兵能同步應對明日戰場特性,可確保最大戰力的發揮;進一步,則是發揮經濟效益,如同蔡總統所指出,在國防單位、產業的共同努力下,從航空、太空、國防、無人系統載具等,都可看到近年來我國全力發展航太及國防產業的成果,以及軍民研發、產業的協力合作,充分展現國防自主的實力,亦顯示藉由軍備研發,帶動就業、技術升級,乃至衍生新產業的經濟加乘效果。

包括國防展的各項新裝備,以及高教機、高效能艦艇、國造潛艦等主裝備都將陸續完成,加入作戰序列,共同守護民主。正如在烏俄戰爭爆發後,各民主國家都意識到侵略者的野心與實際行動僅一步之遙,因此積極增加防衛經費,加快新式裝備的研發與生產;這清楚說明,唯有戮力備戰,才能為維護和平奠基。(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