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網攻威脅全球基建 資安防護刻不容緩
◎汪哲仁
美國谷歌公司旗下的麥迪安網路安全公司(Mandiant),9日發布一份關於去年10月俄國以飛彈結合網攻癱瘓烏克蘭電力系統的報告。該次攻擊據信是由俄羅斯總參謀部情報總局旗下的74455網路作戰單位「沙蟲」(Sandworm)所為。
「沙蟲」對烏克蘭的網路入侵,始於2022年6月之前,該組織透過「虛擬機管理程式」(Hypervisor)取得變電站的「監控與資料擷取系統」(SCADA),進而控制變電站的「操作型科技系統」(OT);潛伏2、3個月之後,發動受駭的電腦執行被植入的程式,影響變電所內的「工業控制系統」(ICS),造成斷路器跳脫,引發大規模停電。接著駭客又在受駭電腦中植入Caddywiper的變種,進行第2次破壞活動。同一時間,俄羅斯也對烏克蘭電力基礎設施進行飛彈攻擊,在飛彈與網路雙重攻擊下,不僅造成烏國多數地區停電,也導致基輔中斷對歐的電力出口。
這種藉由傳統軍事手段輔以多事件網路攻擊(包含網路滲透、惡意程式植入、以「離地攻擊」手法減少遭發覺),來影響關鍵基礎設施內的重要電腦管理系統,使關鍵基礎設施失能的手法,說明俄羅斯的「物理+網路」攻擊能力,有了最新發展。
以此次受駭的日立MicroSCADA為例,有上萬個變電站採用該系統,其管理和監控之區域不僅包含電網,也包含連續流程式製造業、醫院、港口和資料中心等。另據日立的資料,該系統在全球170多個國家部署,監控著全球10%以上人口的電力供應。
自2014年克里米亞衝突發生以來,俄羅斯開發「OT武器庫」進行網攻的方向日益明顯,此次事件也凸顯其發展駭客工具的時間快速縮短。麥迪安認為,這次駭客駭入OT的手法與其所使用的工具,極有可能在2個月內就開發完成;且推測俄羅斯未來很可能開發針對全球不同製造商所使用之OT系統攻擊手法。
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已進入萬物互聯的時代。不僅一般的電腦、手機常遭網攻,關鍵基礎設施的日常運作採用大量的電腦控制系統,也是駭客主要目標。在全球劇變的政經對抗中,這些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資訊安全疑慮,如何剖析各個環節的防禦能力,以強化關鍵基礎設施的網路防護力,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作者為國防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