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軍民一體建構共同安全圖像 衛國護民
◎蘇紫雲
颱風「海葵」昨日下午由臺東成功、東河一帶登陸,除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全力將颱風影響降到最低;國防部亦同步召開災害應變中心管制會議,要求國軍各級部隊密切掌握颱風動態及災害潛勢區狀況,並配合各地方政府災防應變機制,即時投入救災任務,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位處「颱風走廊」的臺灣,自民國108年「白鹿」颱風恆春登陸後,已4年沒有颱風登陸的紀錄,寫下氣象史新紀錄;「海葵」則成為時隔4年,首次侵襲臺灣並貫穿本島的颱風,強風暴雨在全國多縣市造成零星災情。
應對天然災害威脅,國防部與第2、4、5作戰區均配合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完成指揮所一級開設;其餘各作戰區則配合地方政府開設等級提升,協助執行防救災工作。各作戰區災防待命總兵力約1萬9000餘人,包含AAV7兩棲突擊車、膠舟等各類災防裝備機具,計36類1300餘輛(部)均完成整備;同時針對災害潛勢區及低窪地區,採取前進部署預置兵力、機具,以即時救援。國軍各醫院編組救護醫療小組,可隨時投入醫療支援;並派遣連絡官、情蒐官進駐各縣市政府,乃至鄉鎮區公所,由地方首長指揮救災。國軍上述作為,不僅落實《災防法》的任務協作,更充分反應軍民一體協防精神,在承平時期,軍隊支援地方政府;戰時,地方政府則支援作戰。
事實上,現代民主國家的武裝部隊皆將天然災害視為國家安全威脅之一,軍隊除戰備本務外,也身兼平時支援救災任務。例如代表性的美國國防部也制定「民政機構防衛支援」機制,將裝備、人員進行統籌規劃,以利必要時,支援各級政府的防災、救援、復原等事務;日本防衛省則律定自衛隊出動條件,區分為「防衛派遣」、「災害派遣」,作為任務執行之裝備使用與人員配置依據,例如災害派遣時,自衛隊人員攜行舊制M1鋼材頭盔,而非新式克維拉抗彈頭盔,即是考量任務強度與裝備資材的耗損(克維拉抗彈材料有操作年限、鋼材頭盔則無),以充分發揮災害防救的效能。
面對各種既有軍事、非傳統安全挑戰,民主國家充分結合全民總力,以戰爭支援、災害防救為任務目標,結合軍事裝備、民間物資為手段,以政府一體為平臺,亦即構築國家安全的共同圖像、軍民防衛事務的共同操作性,守護民眾生命財產與國家安全。(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