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保險 學者:不該因天災開後門

學者認為,若沒有跟政府往來的農民,系統上就沒有資料,推估仍有兩成;未來建議透過代耕業者、育苗場宣導勾稽,否則依賴糧政系統效果有限。  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學者認為,若沒有跟政府往來的農民,系統上就沒有資料,推估仍有兩成;未來建議透過代耕業者、育苗場宣導勾稽,否則依賴糧政系統效果有限。 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農業部推動農業保險多年,水稻全面納保後覆蓋率逾五成二,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分析,水稻基本型投保率八成、加強型約三成,基本型原本就類似強制保險,沒有投保就沒有理賠;他推估沒有跟政府往來的農民仍有兩成,建議建議透過代耕業者、育苗場宣導勾稽,否則依賴糧政系統強化保險覆蓋率的效果有限。

楊明憲表示,農民當然可以自產自銷,不與政府打交道,但真正發生天災後,不應問政府是否提供天災救助,尤其水稻已轉為基本型保險,未來若要繼續推廣保險,農民得先約定投保,才可理賠;政府不能因為天災就開後門、仍可領到救助金,否則就會失去推廣保險的意義。

楊明憲說,政府要加強農業保險覆蓋率,不能過於依賴糧政系統,透過最清楚水稻田分布的代耕業者、育苗場推廣,掌握農民資訊,讓他們納入農委會全額補助的基本型保險,就可幾乎涵蓋所有稻農。

中華民國稻米協進會理事長黃麗琴分析,農業保險仍是好的制度,畢竟農民不能一直靠政府「憐憫式」的天然災害救助;農民參與農業保險,就是使用者付費,更能多一些保障。但若仰賴災損補助,明明有些田區沒有達到災損標準,卻會出現農民反映「為什麼隔壁有,我沒有」的情緒化發言,中央或地方政府承受不了壓力就給付這些「不正義」的錢,仍應回歸正常機制。

斗南鎮農會秘書張耀裕表示較傾向稻米要用集團契作,保險金額比較高,若沒有如此保障,理賠金額並不多;日前颱風災害落差很大,若用區域計算,某部分農民可能拿不到補償,所以才會採小區域、災害現金救助方式補助。

【看原文連結】

更多udn報導
非英美名校學歷=廢紙?父阻赴韓留學稱「在台沒人理」 網揭殘酷現實
安俞真化身最美學姐!韓網皺眉指北一女制服「像囚服」 鄉民笑:情感加成
8年級買房比想像中多? 過來人曝1關鍵:其實不難
練一天就破紀錄!「寫輪眼少女」代表國家比賽 天才不是叫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