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進口蛋爭議/監督困難 畜產會挨批淪白手套

農業部專案進口雞蛋引發爭議,官方宣稱透過中央畜產會,向幾個能夠立刻採購到雞蛋的貿易商購買,並補貼採買的價差。不過早期畜產會高層直言,畜產會原本的功能在於精準預判畜牧動態,進行產銷調節,但這幾年因進口雞蛋、豬肉、雞肉,角色模糊,董事長也都是退休的農委會主委,誰敢管它,如今像是農業部白手套,無人可監督。

酪農協會秘書長方清泉,曾任畜產會家畜組長。他表示,當年畜產會主要功能是為了加入國際貿易組織,政府沒辦法做的,就委請中央畜產會去做,期有四大目標,包括產銷調節、價格穩定、做畜產品的安全衛生,以及作產銷資訊等。

中央畜產會自民國八十九年正式揭牌運作。不過早期畜產會高層表示,畜產會功能最主要就是「產銷調節」,須預警,同時解決問題,換句話說,是要在事件發生前就預先處理,而不是等到事情發生才動作,但如今畜產會卻只是個「過手」,如果早知道會缺肉、缺蛋,為何會沒有動作,又怎麼會等到農業部指示才做?

該高層質疑,如果某家業者過去在產業界都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又是誰授權畜產會去向這家貿易商採購?過去畜產會必須要到立法院備詢,現在誰可以監督?

一位畜產會資深員工表示,過去畜產會員工會站到第一線與產業關係良好,若需要進口,也有對口單位詢問,而非臨時抱佛腳,反觀現在畜產會產業分析失準,農業部也不在意,還出現新公司可以進口這麼多產品,「這不是變魔術嗎?」

另一名早年畜產會高層說,畜產會就是農業部的白手套,但到底是董事長制?還是執行長制?一直都不明確,雖然畜產標榜要做好「產銷調節」,但現在大多是接農業部的委辦計畫,農業部要他做什麼,就做什麼。

他說,靠進口調節國內供需是最糟糕的方式,主要在於國內產銷計畫沒有落實,畜牧不是看天吃飯,有多少小雞小豬、養多少、差多少、育成率多少,都可以算出來,既然資訊都知道,為何還會發生失衡,表示沒有落實計畫產銷,畜產會顯然失去功能,非常可惜。

【看原文連結】

更多udn報導
現在誰還習慣刷存摺?內行人揭「1優勢」無法取代:網銀反而麻煩
好想家!陸女來台交換「人際碰壁」痛哭 網勸在台灣沒1障礙:獨立一點吧
最美女星TOP10!台灣唯一上榜是她 被讚:溫柔笑臉是世界NO.1
獨/董至成赴陸再試水溫 驚覺熟識的公司竟倒閉一半

看更多相關新聞
「一人蛋商」何來大手筆 案情不單純
超思疑早知道有蛋荒 申請停業不到一周又復業
超思否認拿到上億補助款
進口蛋政策細節 在野要求公開
評論/快篩、蛋荒 政府為何坐視國難財一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