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盟50週年室內樂饗宴 新作風格前衛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亞洲作曲家聯盟今年推出50週年系列樂展,國立臺灣音樂館主辦《ACL青年作曲家委創作品發表》室內樂音樂會9月9日臺灣戲曲中心登場,除首演陳立立、李綺恬、趙立瑋3人創作新曲,另有林進祐、蕭慶瑜、王瑩潔、邱妍甯、羅芳偉5人近年新作,呈現8位新銳作曲家原創前衛風貌,有別於大編制樂團,每一首採不同器樂表現,以簡約編制和多樣音色,彰顯作曲家獨特創作關懷和音響美學。

亞洲作曲家聯盟(ACL,簡稱曲盟) 由作曲家許常惠1973年發起成立,成員國輪流舉辦大會與音樂節,為亞洲當代作曲家提供作品發表交流平臺。「曲盟」臺灣總會理事長連憲升表示,今年推出曲盟臺灣50週年系列樂展,6場音樂會9月上旬陸續登場,值得關心臺灣當代音樂發展的樂界人士與樂細細聆賞。

前2場由曲盟與國臺交「霧峰音樂節」合作,9月2、3日擇定霧峰國臺交演奏廳推出《幸福个味緒(幸福的滋味)》和《漫步臺灣四季情》2場節目,演出15首會員作曲家管絃樂與室內樂作品。

緊接著,曲盟、國立臺灣音樂館合辦《ACL青年作曲家委創作品發表》室內樂音樂會9月9日登場,委託「曲盟」青年作曲大賽獲得首獎3位作曲家創作新曲,2012年得獎者陳立立透過聲響色彩的探索、細微錯綜的演奏語法,營造詩意與戲劇性,也展現對於文學、情感或當代社會觀察,這次創作《浮光集》以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將兒時回憶畫面,轉化為音樂聲響姿態。

2013年得獎者李綺恬作品《記憶斷片》以女高音、單簧管與鋼琴巧妙交織編制,將多年音樂心境化為音符,有趣點在於歌詞不重要,僅作為發音媒介,演唱的字句源自作曲家與AI聊天機器人討論的內容,模仿Emily Dickinson的語氣創作詩詞,並擷取其中幾個短句作為歌詞。

2014年得獎者趙立瑋近年多以中體西用思維,將東方作曲語彙以西方作曲技術實踐,透過樂音與噪音融合手法,新曲《風蝕》以單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編制,透過樂器間音色變化,模擬各種風蝕的樣貌與過程,整首作品在一氣呵成的段落中,從無聲、摩擦聲、跳躍聲甚至是長句型的旋律線條,表達對於「風蝕」聲景的想像。

第4場與臺灣音樂館合作,臺灣音樂憶像系列《傳說中的當代經典》10月28日臺灣戲曲中心獻演,第5場《西樂與傳統樂器混和編制音樂會》11月10日登臺北國家兩廳院演奏廳,第6場與臺灣音樂館合作,臺灣音樂憶像系列《當代合唱作品選粹》11月19日國家兩廳院演奏廳獻演。

曲盟50週年系列樂展《ACL青年作曲家委創作品發表》室內樂音樂會,9月9日臺灣戲曲中心登場。(國立臺灣音樂館提供)

陳立立創作《浮光集》,以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將兒時回憶畫面,轉化為音樂聲響姿態。(國立臺灣音樂館提供)

李綺恬曾作品《記憶斷片》以女高音、單簧管與鋼琴巧妙交織編制,將多年音樂心境化為音符。(國立臺灣音樂館提供)

趙立瑋新曲《風蝕》以單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編制,模擬各種風蝕的樣貌與過程。(國立臺灣音樂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