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專家批蔡政府 輻射論述不一
日本今將排放福島電廠含氚的核汙水至太平洋,清華大學核工所特聘教授李敏23日表示,核汙水排入海後的輻射量微乎其微,對人體不會造成健康影響。但不諱言「這是政治問題」,批評蔡政府只會在反核時,不斷強調輻射多危險,「日本人要排的時候,就不說話了」,蔡政府最大的問題就是論述不一致!
日本政府2021年4月宣布排放核汙水計畫後,福島第一核電廠放射性汙水的安全及影響問題,就一直飽受全球科學界與民間團體的強烈質疑,儘管有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多次考察並背書,但鄰國仍憂心會對漁業、水產品造成衝擊,影響健康。
李敏指出,一般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都含有「鉀40」與「碳14」等放射性核種,失去效應的半衰期為12.5億年;而同樣含有放射性元素的氚,經人體新陳代謝而失去作用的生物半衰期為10天,放射半衰期則為12.3年,輻射量微乎其微,對人體不會造成健康上的問題。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彙整國內學者意見。其中,義守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兼任副教授陳清江說,東京電力公司海洋岸邊排放的擴散模擬結果,假設每年排放22兆貝克的氚,海水氚濃度超過背景輻射水準1貝克/公升的海域,將僅限於排放口南北側1.5公里,離岸0.7公里範圍內。
至於每年造成的輻射劑量,將低於日本人年均從自然環境接收的輻射劑量2.1毫西弗的10萬分之1,為可忽略的微量,因此不會對海洋生物和人類造成風險。
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蕭仁傑也表示,相較於其他放射性核種,氚水是較無害的放射性物質,因其放射的β粒子能量較低,不會穿透人體,唯有大量吸入氚水才會傷害人體。
不過,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仍呼籲包括國際原子能總署在內的聯合國所有機關,都必須反對與阻止日本排放核汙水進入太平洋的計畫,並應建議或採用已經提出更為科學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