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專訪】為香港足球做檢測 (三) 李德能:學校在足球發展的角色

足球,學界足球
圖:體路資料庫

【體路專訪】未來五年香港的足球發展將見到更多資源投入青訓,由於絕大多數的青少年都正在求學,意味香港的中小學校在未來香港球壇都可能扮演一個重要角色?《體路》就這個範疇與資深足球評論人李德能探討一下學校與足球。

在他的新書《我的香港足球綠皮書》中,李德能指出:「一般而言,在職業足球發達、球會青訓系統較完善的地區,學校足球較不吃重,因為足球總會和球會肩負了選材和培訓的責任,這類國家可能連校際比賽都沒有。相反,在職業足球系統較不發達的地區,學校足球就比較受重視了。」

李德能比對了澳洲、日本、美國、德國、台灣和比利時的經驗,發覺學校扮演的角色差異甚大,在澳洲,學校被正式被納入為足球發展策略的一環;在日本,「為中學而設的全國高等學校全國錦標賽以及為大學生而設的全日本大學足球選手權大會都能夠繼續為J-1及J-2 兩級職業聯賽提供已達到相當水平的新球員。」至於在德國,就設置小量專業性高、需要德國足總認證的「精英足球學校」(Eliteschulen des Fußballs)

所謂各師各法,香港在這方面其實都作過不少嘗試,1989年成立的賽馬會體藝中學就大量增加體育科,2001年足總亦獲得優質教育基金撥款,在三間中學試辦足球專課,近年,傑志與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合辦「職業足球員培育計劃」,2004年創校的林大輝中學都花了不少資源在培養有潛質的青少年運動員。

足球,學界足球
圖:體路資料庫
足球,學界足球
圖:體路資料庫

雖然香港校界體育有個頗完整的系統,但李德能指出,學界體育聯會和大專體育協會分別只得15位及兩位全職人員,要照顧小學比賽15項、中學比賽23項和大專盃16個項目,實在難以苛求同時要認真兼顧促進競賽水準和質素。

李德能認為:「在強調因材施教,重視多元技能的現代社會,開辦少量體育學校或者足球學校是值得考慮的。建基於體藝中學、董之英中學和林大輝中學的經驗,如果能夠加強資源配合,雙線提升學習和訓練質素,對教育、對體壇,以至對青少年發展工作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他又強調,鼓勵小朋友在校園踢足球,不單是由於想為專業足球加強人材供應鏈,事實上,一千個學生之中,未必有一個會踏入職業足球圈,參與足球培訓的意義在於讓少年一代成長得更健康和更懂事,通過學習溝通、包容隊友和面對逆境,長遠成為一個更「硬淨」的人。

《我的香港足球綠皮書:李德能》

非常感謝《體路》給予機會討論香港足球的問題。寫作《我的香港足球綠皮書》的過程中,我嘗試探討了一些問題,援引了一些例子,分享了一些想法,我了解過不少成功的例子,亦由之而明白到要將香港足球搞好,實在沒有一服靈丹,必須要所有持份者一齊動手,要打造一個切合社會環境的香港模式。但願更多有心人一起努力,一起加入探討,更重要的是一起付諸行動。

有興趣的話,可以按此網上訂購。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港足.專訪】為香港足球做檢測 (三) 李德能:學校在足球發展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