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礮臺 北門鎖鑰鎮守淡水
記者劉昕翊、陳詣涵、實習記者吳祖瀚/專題報導
清代臺灣現代化的重要海防設施「滬尾礮臺」,又稱「北門鎖鑰」,區分為臺門、壕溝、礮盤等8大區塊,現為國定古蹟,仍保有大部分外牆及殘存的礮座遺跡,且礮盤區更保有一門1比1的「阿姆斯脫朗」8吋模型砲,讓民眾藉由古蹟、古物遙想當年、感受戰爭氛圍,同時認識臺灣軍事發展史。
淡水位於河海交界處,是兵家必爭之地。西元1884年8月1日,法軍向基隆進攻,揭開「中法戰役」序幕;時任臺灣巡撫劉銘傳認為法軍可能利用淡水河直取臺北府城,決定棄守基隆,將兵力移至淡水。中法戰役後,劉銘傳深知臺灣海防的脆弱及重要性,決定採用「師夷之長以制夷」軍事策略,加強臺灣海防建設,並在各海口增建礮臺以利防禦,遂而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以西洋礮臺為建築範本,於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5處海口趕造10座新式礮臺。
英製「阿姆斯脫朗」砲 百年遺跡
「北門鎖鑰」即今日滬尾礮臺,是滬尾2座礮臺之一,其在至高處,坐北朝南,西側為新北市忠烈祠,東側為臺灣高爾夫球場,北側為雲門劇場,過去可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可惜今為樹木遮蔽;「保固東瀛」則已不見其遺跡。當時透過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阿姆斯脫朗」大砲31尊;1885年,大砲安裝完竣後,滬尾礮臺未曾實際參與戰事,因此,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二戰後,滬尾礮臺改由國軍駐防,民國74年指定為古蹟後開放,且園區也配置導覽人員每日定時解說,帶領遊客走進時光迴廊,更結合新媒體,讓民眾以掃描QR Code方式,透過多視角空景圖,認識不同角度的礮臺。
滬尾礮臺內含土坡護牆、壕溝、臺門、胸牆、兵房、被覆、礮盤及中央廣場等8大區塊。其中,「臺門」位於礮臺東南方,過去是我方補給出入口,由外、內臺門構成,外臺門位於土坡護牆中央,大致已損毀;內臺門則作圓拱形通道,門額上方有時任巡撫劉銘傳所提「北門鎖鑰」橫額。另根據文獻記載,內臺門左右兩側建有礮具小房2間,今已不復存在。
1比1原尺寸復刻 氣勢磅礡
礮臺分別在臺牆的西北隅、東北隅、西南隅、北向居中處安設礮盤,呈圓弧型,2座為一組,以甬道相通,配備劉銘傳所購入的「阿姆斯脫朗」後膛鋼砲,分別為12吋徑、10吋徑及8吋徑2門;其後又將2門8吋徑改為德製21公分徑「克虜伯」後膛鋼砲,砲口皆面向大海及淡水河口。時至今日,僅留下礮臺不見火砲。淡水古蹟博物館歷時2年,在北向居中處礮盤以1比1原尺寸比例,用玻璃纖維復刻1門長達7尺的「阿姆斯脫朗」8吋砲,氣勢磅礴,吸引眾多民眾參觀;另周圍壁體凹陷處為儲彈槽,完整呈現當時原貌。
中央廣場初建時,設有5開間的官廳1座,附建廚房及東西廂房各2間,做為軍官辦公廳舍,現如今皆已倒塌,僅存地表殘跡。此外,購買參觀滬尾礮臺門票,還可憑藉當日票根,同時遊玩紅毛城、小白宮等景點,且不限次數進出,歡迎民眾利用假期規劃淡水古蹟一日遊行程,一起走進淡水的軍事歷史之旅。
清代臺灣現代化的重要海防設施—「滬尾礮臺」,又稱「北門鎖鑰」。(記者劉昕翊攝)
民眾造訪「滬尾礮臺」,開心與古蹟合影留念。(記者陳詣涵攝)
礮臺分別在臺牆的西北隅、東北隅、西南隅、北向居中處安設礮盤4座,呈圓弧型,2座為一組,以甬道相通。(記者劉昕翊攝)
在北向居中處礮盤以1比1原尺寸比例,用玻璃纖維復刻1門長達7尺的「阿姆斯脫朗」8吋砲,氣勢磅礡。(記者陳詣涵攝)
滬尾礮臺結合新媒體,讓民眾以掃描QR Code方式,透過多視角空景圖,認識不同角度的礮臺。(記者劉昕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