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整合歐美軍援 發揚砲兵戰力
記者王光磊/綜合報導
軍事新聞網站「Defense One」報導,烏克蘭在接收來自歐美許多國家的砲兵與彈藥裝備同時,亦對其後勤造成巨大負擔。但烏軍已透過多種方式,有效蒐集與建構各種射表與數據,確保砲兵能有效發揚火力,打擊俄軍。
設專門團隊 實彈測試射表資料
報導說,雖然歐美國家援烏的火砲與彈藥幾乎都是北約統一規格,但不同國家的砲彈、發射藥與火砲之間的相容性,仍有一定程度的落差,導致火砲所附的射表不準確,進而影響射擊準確度。此外,某些極端情況下,砲彈甚至裝不進砲管,如烏軍為了從義製重迫砲發射法製重迫砲彈,曾在前線土法煉鋼地拆除法國砲彈的尾翼零件。
烏軍火箭砲與砲兵局的帕茨坎中校證實,烏國已成立由彈道、氣象與科技專家組成的專門團隊,利用實彈測試的方式,蒐集不同國家火砲與砲彈組成的彈道數據,並將其作為各火砲的射表補充資料。帕茨坎說,如此一來,「砲手就不怕弄錯射程」。
以生產國為主軸 調整編裝
除此之外,烏軍也透過調整編裝方式,以援助裝備生產國的方式簡化後勤。如某支砲兵部隊將全面使用美製M777榴彈砲或波蘭製「螃蟹」自走砲,彈藥也只接收同國家生產的產品。
帕茨坎中校表示,在克服後勤問題後,當前烏國砲兵最大威脅是俄國的反砲兵火力與滯空攻擊彈藥威脅,因為只要烏軍自家火砲開火後,俄軍會利用反砲兵雷達與其他多種情監偵能力,捕捉烏軍砲位,反砲兵火力則會在「幾分鐘內落下」。
以「刺胳針」(Lancet)為首的俄軍滯空攻擊彈藥,則經常在前線空域來回飛行,只要發現目標就隨即展開攻擊,迫使烏軍砲兵無法自由機動轉移陣地,因此需要配發更多反無人機裝備,才有機會遏止滯空攻擊彈藥威脅。
烏軍以法製「凱撒」自走砲,砲擊俄軍陣地。(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烏軍成立專業團隊,蒐集來自不同國家火砲與彈藥搭配的彈道數據,讓前線砲兵選擇彈藥時,沒有後顧之憂。(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