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選只剩下賴與非賴之爭
距離2024總統大選只剩下兩個多月的時間了。綜合不同機構的民調數據來看,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在多數時候都保持領先優勢,約有3成多的支持率,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在多數時候只有2成左右的支持率。若照此趨勢下去,賴清德大概率會贏得總統大選。然而,半數以上台灣選民支持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侯友宜、柯文哲若能進行有效整合,有希望擊敗賴清德,逆轉選情。
當大選只剩下賴清德和非賴清德之爭,其實是台灣選舉民主的一種悲哀。這樣說絕不是忽視台灣民主的進步意義,而是說台灣民主離高質量的民主依舊有相當差距。到目前為止,賴清德的支持率雖穩定領先,但只有3成多,有時候能有4成左右,主要覆蓋民進黨的基本盤選民,在整個台灣選民中居於少數,未能過半。但因為台灣選舉民主的困境,只有3成多支持率的賴清德竟最有可能以民主之名登上總統大位。這無疑違反和扭曲最為基本的民主原則:一人一票下少數服從多數。
2000年總統大選時,民進黨參選人陳水扁便是靠39%得票率的微弱優勢奪取大權。現如今,時隔20多年後,賴清德又很有可能復製當年陳水扁的經驗。目前藍白合的困境,國民黨和民眾黨的各自為戰,恰好對應的是2000年總統大選時連戰和宋楚瑜的鷸蚌相爭。區別的是,20多年前台灣社會偏向泛藍陣營的民意要高於偏向泛綠陣營的民意,如今台灣民意日益本土化,偏向泛綠陣營的民意雖未過半,卻具有相對領先優勢。假若賴清德最終僅僅靠3成多的支持率贏得大選,有理由懷疑他能否大公無私團結大多數未支持他的選民。
從以往經驗來看,賴清德如果贏得大選,一定會迅速高喊團結的口號。他會說得很動聽,甚至感動不少對選舉民主缺乏瞭解或未經世事的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內心真的會相信團結。民主選舉的一個常見困境是不同的政黨和參選人為了贏得選舉,經常不惜背離基本的是非曲直和實事求是原則,故意抹黑競爭對手,喜歡造謠、傳謠,刻意放大對手的失誤,上綱上限。
這其實是一種人性的弱點,但在民主選舉的零和博弈結構中,因為政治利益的誘惑,不同政黨和參選人容易籠罩在虛假指控、妖魔化話語的陰影之中。選舉過程中被刻意放大的對立情緒並不會因為選舉結束後的團結口號而消弭。不要說在民主化僅僅30多年、政黨之間吵鬧不止的台灣,哪怕在選舉民主運行時間較久的美國,都困於無休無止的撕裂之中。
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普選票居於少數的川普贏得大選後高喊團結,可上任後他把美國的政治撕裂推向一個令人憂慮的危險程度。以此邏輯類推,假若賴清德和陳水扁一樣,都是靠少數人支持贏得大選,他會否像陳水扁那樣加劇台灣的政治撕裂?
不論賴清德還是侯友宜、柯文哲,至少目前都缺乏團結台灣絕大多數民意的智慧和能力。過半台灣選民支持政黨輪替,並不是他們都支持侯友宜或柯文哲,而僅僅因為他們相信民主應該有制衡和輪替,是因為已經執政8年的民進黨和蔡英文並未贏得他們的認可。
這其實是蔣經國之後台灣政治的困境。作為出身於威權體制的政治家,蔣經國尚且能團結各方,讓台灣崛起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並啟動台灣民主化進程。繼蔣經國之後的民選政治人物,不論是李登輝、陳水扁還是馬英九、蔡英文,都缺乏智慧、能力甚至心胸去整合和團結各方,最終都成為某一政黨或某一派別的總統,而非全體台灣人的總統。
日裔美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指出美國政治的困境:「兩大政黨在意識形態上變得更加物以類聚,審慎的辯論日益退化減少。這種分裂並非史無前例。但在過去,強勢的總統總是能夠駕馭此類分裂。而近來,則未見強大能幹的總統。」
目前來看,當台灣大選只剩下賴清德和非賴清德之爭,不幸揭示出福山的批評同樣適用於台灣。然而問題在於,2016年僥倖獲勝的川普不能在2020年連任,美國社會因為反對川普而進行有效整合,今次台灣社會支持政黨輪替的多數聲音能否有效整合?(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