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委員赴花蓮、台東巡察教育、文化施政並進行座談 教育部、原民會、文化部副首長陪同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日前由召集人浦忠成委員,偕同副院長李鴻鈞及監察委員等共計15人,在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明裕、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鍾興華陪同下,實地瞭解原民會委託國立東華大學設置之「建構原住民族教育文化知識體系專案管理中心」(下稱專管中心),執行「建構原住民族教育文化知識體系中長程計畫」現況,聽取計畫主持人該校原住民族學院院長石忠山簡報並進行座談。
召集人浦忠成表示,建構原住民族教育文化知識體系,是每位原住民學者的渴望與理想,而知識體系的建立需要一個完整的場域或高等教育體系,以進行知識整理、傳承及推廣,衷心期盼未來能成立原住民族大學,讓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建立,並非僅呈現於一個計畫上,學界也能夠大力推展「原住民族學術研究」,按照每個原住民族的「主體性需求」,建構出原住民族的知識體系,將來作為師資培育、課程發展的基礎。
座談會上,巡察委員針對原住民族知識中長程計畫的執行成效、績效指標;是否建置跨部會協商,以有效整合與聯繫;原住民族在職場上的競爭力,是否隨著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增加而有所提升;未來原住民族的教育規劃,如何兼顧傳承原住民16族的知識、習慣、技藝等面向;原民會補助八所大學設立的原住民族知識研究中心,與專管中心有何關聯性;原住民學生休退學比例偏高之原因及畢業後的就業情形等,提出詢問及給予建言,鍾副主委及石院長加以說明及回應。
次日在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曾之妤等人陪同下,前往八通關東段-瓦拉米步道登山口,徒步至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全程來回九公里,實地瞭解「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執行成果。該計畫自106年起,針對流域內布農族舊社群,進行系統性調查,並串聯各專業領域學者專家、導入GIS數位科技,對舊社石板屋進行試作、修復等工作,將一百多年前生活於此片山林溪澗之布農族人,所累積之知識與生活實踐等無形文化資產,一一發掘整理。
此次巡察的家屋並非新蓋,而是在家屋原址依布農族傳統家屋形制與構法,進行修復的石板屋,每個工項具有精細的建築技法和相應的複雜知識系統,是祖先的智慧結晶。巡察委員對於布農族傳統文化及復建成果均留下深刻印象,召集人浦忠成對於修復後的家屋去年遭到「918玉里大地震」震垮,感到惋惜,期許修復工程能夠儘可能按照布農族傳統工法,打造出堅固的家屋,並在計畫結束後,族人能持續保有文化能動性,將計畫累積之成果效益極大化,以利永續發展。
監察委員並在文化部次長李連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粘振裕、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處長李吉崇等人陪同下,實地巡察臺東市民權里日式建築宿舍群,瞭解「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民權里日式建築文化園區修復再利用計畫」執行成果及修復現況。臺東市民權里日式建築宿舍群共計20棟32戶,興建於1937年至1964年間,建築樣式豐富,包含日治時期興建官舍標準中之高等官舍第三種、第四種,判任官舍甲、乙、丙、丁種,以及4連棟閩式宿舍建築,具備「地域特殊歷史場域」風貌再造之價值,由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補助,進行修復再利用計畫。目前已修復12棟17戶,並進行活化利用。

檢視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