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拜習會」各有盤算 恐難獲重大成果
◎蘇紫雲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會議,將於本週15至17日於美國舊金山舉行,美國總統拜登與習近平訂於15日會晤,此為2人繼去年11月在印尼峇里島G20峰會見面後,第2次面對面會晤。由於也是習近平第3任期開始,並歷經今年初中共偵察氣球入侵美國遭擊落的外交風波後,雙方領導人首次會面,一般預料,雙方難達成重大目標,但具備風險控管的重要意義,也就是華盛頓方面所表達的降溫、溝通、穩定。
習近平上次訪美是2017年與前總統川普的峰會。拜登總統上任後,與習近平7次溝通交流,第2次面對面會談。美國方面,除白宮已擬定烏俄、以哈戰爭、印太區域安全、避免介入臺灣大選等議程外,立法部門的眾議院更是磨刀霍霍呼籲拜登總統要求習近平達成停止對臺軍事脅迫、停止危險方式攔截美軍機艦、停止出口芬太尼毒品等10項訴求,以展現改善美「中」關係誠意。中共方面則罕見擺出低姿態,目前所知的議題包括表達願進行核武對話、恢復軍事交流與對話,以及就氣候變遷問題合作。由公開資料來看,美方的議程包含廣泛性的安全議題、中共則是鎖定軍事議題,雙方的交集在軍事降溫,也就是美方設定的首要目標風險控管有機會達成。
然而熟知中共談判策略者 ,便可知北京自有盤算,主目標在於挽救其內部經濟,因此議程設定便以軍事對話為籌碼,企圖減緩對中國大陸的貿易圍堵,特別是科技管制,這可由其官媒性質的《環球時報》便先行放話,以「人工智慧晶片」管制造成雙方兩敗俱傷為題,籲請美方放鬆管制,實則給北京洩了底牌。實際上,美方加強限制對中共AI晶片出口後,製造商不僅沒遭受損失,且產品已由其他市場銷售一空。
進一步看國際政治發展,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在90年代對中共抱持著和平期待,協助北京發展經濟,以鼓勵其政治改革,俾利中國大陸民眾得以改善經濟與政治人權。然則習近平就任中共領導人後,逐步走向「政左經右」、「國進民退」的左傾路線,在前總理李克強逝世後,更被認為改革開放世代正式謝幕。也就是說,國際間將習近平政權定調為威權體制,因此不可能再如以往般的視為經濟發展夥伴,取而代之,是生產基地轉移及軍事戒備仍將持續,這可由剛結束的G7峰會聯合聲明依然將中共視為主要競爭者,並反對中共用武力改變臺海現狀等方面看出。
是以,拜習會是否會成為鴻門宴,抑或有助和平穩定的會面,關鍵不在於北京的緩兵之計是否得逞,而在於中共威權與擴張本質是否改變。若否,則中共內部的經濟困境恐將持續擴大,且其產生的長尾效應,也將對中共的統治造成嚴重挑戰。(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